福建对口帮扶宁夏事迹之一
巍巍贺兰山,绵绵闽宁情。
福建对口帮扶的西海固地区,被称为“贫困甲天下”。3月下旬,记者前往采访,所见所闻,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一个突出的印象是,什么叫干旱?什么叫贫穷?什么叫荒凉?在这里都找到了答案。
从年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福建与宁夏主要领导召开了5次对口帮扶协作联席会议,34名省区级领导互访。福建有11位省领导先后到宁夏指导帮扶工作。承担帮扶协作任务的市(县、区)和有关单位都大力筹措资金,先后组团互访次人。省委农办副主任、省扶贫办主任林月婵先后10多次赴宁具体检查落实帮扶事项。
扶贫关键在于抓项目。援宁两期4年来,福建共落实援宁资金和物资折价1.24亿元,其中第二期落实资金万元,组织实施了个帮扶项目。这里先看看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是怎么抓好项目出实效的。
水!水!水!宁夏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提到“生命工程”的高度。福建援宁干部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项目。在固原县委挂职的吴清滨在调研时,发现东八乡人一直以窖蓄雨水、雪水聊以度日,就向泉州市政府申请40多万元,并争取到宁夏地矿厅地质工程勘察院的技术支持,经过半年多的勘察,终于在被称为无水“死区”的甘城乡找到水源。
历经80多个昼夜的奋战,一口深米的机井喷出水来,日出水量多立方米,使附近5个乡数万农户受益。两年来,援宁干部帮助南部山区8个县打井窖1.8万眼,老百姓称之为“活命窖”和“保苗窖”,解决了30多个乡镇近10万农户的人畜饮水困难。
闽宁村和石狮镇两个移民开发区,经过两批援宁干部的共同努力,成为闽宁合作的成功典范。记者在距银川50多公里的地方,看到原先是“天上没飞鸟,地上不长草,十里没人烟,风吹沙石跑”的荒滩,如今崛起一个“造福工程”——闽宁村,建了成片民房,有村部、学校、邮电所、卫生所、粮库、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共有多户、多人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西吉县山沟窑洞,搬到此地安居乐业。
同心县援建干部何敬锡把农业开发、农民温饱工程和市场建设结合起来,投资多万元开发出亩水浇地,搬迁移民多人,在同心县城郊外创建了一个农工商贸一体化的新型集镇。援建干部还积极配合自治区扶贫办,在南部山区建设80个闽宁温饱示范村,投资万元搞基础设施,投资多万元用于扶持多户贫困户开展种养和加工项目,现有30多万人受益。
原是西海固最穷的80个贫困村,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多元。
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援宁干部领队马国林提出,要着重抓好产业开发,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帮扶,以求长效脱贫。记者在海原县贾塘乡王塘村,回族专业户摆文贵兴奋地介绍了自己“1只獭兔顶3头牛”的发家史:3头母牛一年生3头小牛,最多只能卖多元;而一只母兔一年可生42只小兔,就收入元。以前,摆文贵养牛60多头,年收入近万元。年,援宁干部陈炳良动员他改养獭兔,一次性资助他6万元,作为交换条件,摆文贵3年为县定贫困户提供只兔种,无偿为养兔户培训技术。摆文贵说他今年可收入近5万元。去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目前,全县獭兔已发展到2.3万只,带动了苜蓿草的发展,全县种苜蓿草20万亩。
为了解决苜蓿草的销路,陈炳良亲自筹资组建了鹭海草牧有限公司,并与上海奶牛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供应苜蓿草干品合同。
多少年来,泾源县农民简单地重复着单一的种植或养殖业,收益甚微。援宁干部汪成旺大力组织种养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一乡一品,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了新民乡万亩桑园基地、惠台乡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园子乡和香水镇水沟村日光温棚蔬菜基地、白面镇3个村44个国际良种牛胚胎移植繁育小区。同时,建立鲁西优质高产种羊推广中心1个、良种羊养殖示范村3个,抓住西部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大量树苗的契机,先期开发标准苗圃近亩,培育美国黑核桃、韩国四倍体刺槐刺槐等高档耐旱树种。
泾源县农民在科技兴农中,已经尝到甜头。脱毒马铃薯亩产比旧品种增产50%以上。新民乡张台村仅种桑养蚕一项,去年户均增收多元。
援宁干部还把招商引资作为自已义不容辞的责任。由第二批援宁干部直接引进的企业有12家,总投资2.2亿元。盐池县援建干部严金官引进合作开发资金多万元,使萌生水泥公司年产水泥由8万吨扩大到30万吨,使石油开发年产值由2多万元提高到多万元;援宁干部陈钰引进长乐籍企业家投资万元收购吴忠轧钢厂……
到目前为止,闽宁两地企业和民间组织已达成经济协作项目多个,协议投资近35亿元,目前总投资13.17亿元的1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光宁夏福建企业家扶贫协会在宁夏注册的企业就有家,投资总额4.7亿元,累计提供税收1.2亿元。
不少外引内联企业成了当地龙头或骨干企业。例如西吉县与莆田客商投资3亿元建成的香吉集团公司,现发展成5个马铃薯淀粉厂,年加工马铃薯40万吨,产值达5亿元。光西吉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就达到55.1万亩,全县农民仅此项人均收入就增加多元。
在闽宁对口帮扶中,福建已投资万元,用于改善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拉电37公里,修建了18万亩的“坡改梯田”,使“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吴清滨在固原县采取“统一规划、各方资金捆绑使用”的办法,在秦长城修建了11万亩坡改梯示范片。挂职干部林亚标抓住彭阳县实施小流域治理的时机,在王洼乡姚盆流域修建了3万亩旱作农田……
福建援宁工作着力提高对口帮扶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市场化程度的做法,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去年,国家扶贫基金会、科技部联合在闽宁村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菌草扶贫经验;在海原推广的紫花苜蓿草种植和加工项目,国家计委投资万元加以推广;在泾源县推广的种桑养蚕和牛胚胎移植项目,已列入国家科技星火计划;莆田企业家创办的马铃薯加工企业被国家计委、农业部列入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原载于1年4月30日福建日报,黄雪梅记者共同采写。年10月29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