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集团的传承样本,恰好完全符合这一“原理”:接触——融入——热爱——责任。
文:中外管理辛国奇
来源:摘编自中外管理出品《从0到世界强——敬业集团成长启示录》(独家解密,全书28万字)
对于传承,敬业集团董事长李赶坡告诉笔者,这是他感到最为自豪的一件事情,他直言:我的传承是没有障碍的。
准备接棒的敬业集团总经理李慧明,在听到笔者转述的李赶坡对于他的评价后,用这样的话表达了他对父亲李赶坡的敬意:“我就是在父亲的领导下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我跟着父亲工作,工作的时间越久,越感受到他的不易,他的高度。”
现在的李赶坡,基本只抓大方向,更多的细节事务他一般都不会再去过问。“我现在主管战略,别的不管了。我就管三件事: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他(李慧明)比我更懂经营,采购、销售都做过,财务也比较精通。”
接触—融入—热爱—责任
企业传承是很多“创一代”内心深感焦虑的事情,甚至超过他们对于企业现金流的焦虑,毕竟现金流只与企业有关,而传承不仅关乎企业,更牵涉企业家的家庭,以及所有员工的幸福。所以,企业传承就成了一个关乎所有企业家人生终极命题和终极价值的话题,他们必须深入思考、慎重行动。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弥补企业传承的失败。
然而,企业的顺利传承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美国研究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家族企业第二代顺利接班的比例只有30%,到第三代只有12%。
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40余年诞生的第一代企业家群体,普遍到了已退休或将退休的关口,未来十年依然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窗口期”。只是,中国年轻的民营企业,尚缺少可供借鉴的传承样本,大多处于不明确的传承状态,让接班过程充满了变数。
不过,在传承方面,敬业集团堪称样本。对于接班人的培养,李赶坡很早就着手开展了。而对于子女接班的意愿,李赶坡也非常开明。学法律的李慧明大学毕业后,李赶坡就问他,是愿意到企业来工作,还是想从事法律相关的工作,李慧明直言想去企业。“他是主动愿意干,所以接下来遇到一些问题也就容易克服。父子在一起工作,更要讲究沟通,副总如果不行可以换,但儿子是换不了的,关系更微妙,更得处理好。总体来说,我们配合的还是非常好的,基本没有遇到什么障碍。”李赶坡笑着说。
李赶坡的说法,笔者从李慧明处得到了印证。当笔者问及什么时候内心深处下定决心要一辈子为敬业集团服务时,李慧明说,“其实我们家的教育是‘放养式’的,父亲非常尊重孩子们的决定,你决定做什么我会支持你。当时学法律,就想着国家提倡依法治国,以后做个法官或者律师也挺好。所以快毕业了父亲就说,如果喜欢做企业你就做,不喜欢也不强求。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慢慢的这种责任感就有了。”
李赶坡在参加公司“一日绿化员”活动
李赶坡一直觉得,敬业集团在石家庄连续十多年都是最大的企业,如果让李慧明一直在这里待着,必然会有盲目自大的倾向,所以他始终建议李慧明到外面学习以开阔视野,放大格局。
“我在年读了清华EMBA,学了一年后我感觉很有用,就让李慧明一起来读,我和他只差了一届。之后,我说你还要去中欧读EMBA,后来又建议他去五道口金融学院学习。现在他有三个EMBA学位,我说这还不行,你要出国学习,最后又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了一段时间。”李赶坡说,他一直在用社会的资源替自己培养接班人。“我自己去培养去说教,孩子往往根本是不听的。”
而借助社会资源是最有成效的,因为父子二人的经历是一样的,读的书是一样的,受的教育是一样的,所以自然就会有共同语言,有共同的思想。
“我不要求按我的思想来,咱们都接受社会的先进思想,不断地吸纳,咱们思路就一致了。所以我们父子没有根本的分歧,走的路都一样,有了好书我会送给他看,并且还得问问他的助理,到底读了没有?”李赶坡说。
“传承一定不能学彼得一世。”李赶坡笑着告诉笔者,彼得大帝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沙皇之一,他用铁血的扩张与改革带领俄国迅速走上富强之路,但他过于强势,儿子永远活在他的阴影之下,最后没办法跑到别的国家去了。
同步学习、社会资源培养的做法起到了成效,李慧明深深感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帮助:“父亲在学习方面给了我很好的榜样,他不断地学习,包罗万象地学习,而且要到最好的学府去学。所以在父亲的带领下,我等于学了三个EMBA,感觉自己的视野完全打开了,更有信心了,并且想法也越来越能跟父亲同步。”
而对于连上三个EMBA,李慧明坦言这不是为了“包装”自己,而是真的受益无穷:“虽然课程大致相同,但是所讲的国家政策和行业形势总是更新的,同时身边总是有各行各业优秀的同学与你做伴,就总会感觉自己还有不断提升的空间,也就不会自认为企业已经做得很好了。之前你可能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学习了之后增长了阅历,丰富了知识结构,才知道天地很广阔,所以这种大格局形成的国际化视野,让人受益无穷。”
笔者在采访时发现,李赶坡父子的算账能力都非常强,很多时候都是算准了、看好了才进行拍板决策。当听到这样的评价后,这位少帅笑言:“你必须把账算清楚才能动手干,算不清楚不能干。做生意就是基因传承。”
的确,基因传承再加上价值观的统一,事业传承就变得无比顺畅,无往而不胜。
平山县化工厂旧址
创业初期,李赶坡在平山县南甸的新家就是化工厂的筹建办公室。李慧明小的时候,去过父亲的办公室,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李赶坡让他坐在自己的“老板椅”上,体验当“老板”的感觉。然后李慧明问了父亲一个问题:“爸爸,你看你这有生产副总,有销售副总、采购副总,你这当老板的是做啥的?”
“当时我就挺奇怪的,因为每个人都把事情做完了啊,但是当老板的是干啥的?”李慧明告诉笔者,当时父亲逗他说:“当老板其实就是啥也不管。”
“后来才知道‘老板’是企业里最重要的角色,是最核心的灵魂人物,人们知道你想做什么,需要怎么做,才能配合你完成工作。”李慧明笑着说。
年6月,大学毕业后,李慧明就来到敬业集团工作。“刚刚入职时,就和一批员工一同参加了军训,特别有自豪感,自己还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一点一点地完成教练安排的训练。”李慧明说。
当时,李慧明就已经有了意识,要和大家打成一片,同时还要做表率,他主动承担了一些脏活累活,比如主动去打扫卫生。“教官知道我是董事长的孩子,但是没有搞特殊。有的人不好好练,教官就训话说你以为你有关系,人家的关系比你‘硬’得多,还都每天认真训练着。”李慧明笑着说,当时同一批入职的新员工,有不少技术骨干,后来都在敬业集团担任了重要岗位。
军训完毕后,李慧明连续在烧结、炼铁、炼钢等岗位锻炼学习,对炼钢全流程的生产工艺做全面了解。
“几乎把重要的岗位、最艰苦的岗位都过了一遍,烧结工序中的配料工作,是这里面最艰苦的。每一个岗位轮岗结束,都要写一个总结。”李慧明说,之前他并不知道哪个岗位艰苦,这都是父亲李赶坡有意安排的。
轮岗结束后,李慧明先后做过采购等工作,又主持建设了敬业集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厚板生产线,随后任职副总经理分管营销,直至担任总经理成为李赶坡的得力助手。
事实上,为什么不少“二代”不愿接班?是因为他们在人生成长期,和一代开创的事业从没有过交集,更别说接受。不亲身体验,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认同一个事业。而只有融入,才有可能接受和认同,进而产生热爱,最终扛起责任—这方面,敬业的传承样本,恰好完全符合这一“原理”:接触—融入—热爱—责任。
一家企业能否成功传承,以下三个维度极为重要:第一个维度,是否与孩子做到彼此认同?“创一代”要想顺利实现交接班,切不可像管理员工那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第二个维度,在考虑下一代接自己班的时候,是否给他留下了一个团队、留下了一个成熟的系统?要知道交接班不是单纯的权力移交,而是要做到系统、完善的传承。第三个维度,“创一代”的产业,是否被下一代认可?是否符合下一个时代的需求?一代企业家不能有守旧的眼光,要看自己的行业还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不能,就要尽快在信息化时代实现相应的转型。
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三个维度上,李赶坡父子不谋而合地践行了这些“理论”,他们的沟通毫无障碍,价值观和阅历也都越来越趋于一致—而这,正是成功传承不可或缺的土壤。
李慧明(中)调研英国钢铁公司
对话李慧明:搞实业是最好的理财
笔者采访李慧明时,是年7月,他刚刚从英国返回敬业集团总部。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当时没有直达航班,李慧明辗转了好多次,回国后又按规定隔离了21天。一双聪慧的眼睛,搭配在一张朴实的脸庞上,显得淡然而有阅历。举手投足之间,能看出李慧明的谈吐、思维都有李赶坡的影子。
让笔者印象极为深刻的是,采访结束互道告别后,李慧明站在办公室门口,一直目送着笔者,直到笔者走到距离并不短的走廊拐弯处。有敬业集团员工告诉笔者,李慧明工作上极为严厉,生活上却十分体贴员工,开会时看到服务人员没有椅子坐一直站着,会特意交代多搬些椅子来,让服务人员坐下休息。这些细枝末节,足以见证李慧明的细致入微,也足以窥见李慧明一颗善于换位思考的仁爱之心。
法律专业毕业的李慧明,逻辑能力很强,他笑称因为总要“讲究证据环环相扣”。有一次,李慧明就偶然间发现了国内钢厂一个很有意思的发展脉络:北方的钢铁企业是“从铁到材”,南方的钢铁企业是“从材到铁”,北方是顺着产业链发展的,南方则是倒着发展的。比如,江苏沙钢从轧钢开始起步,买钢坯轧钢,而敬业集团切入钢铁行业是从炼铁和卖铁块开始。
李慧明与笔者的对话,也充满了逻辑感,同时也富有论证性。
笔者:您觉得敬业集团的传承,比较顺畅的原因还有哪些?
李慧明:除了共同学习有了共同的价值观之外,就是李董事长说的话,“精神不倒,目标必达”,你想干一件事情就必须全身心投入。我感觉一定要为想实现的目标做充足的准备,然后心无旁骛地瞄准一个目标去实践。你的目标,你的规划,就像一幅图画,随着你不断的思考,它会越来越清晰,就仿佛它已经实现了一样。一开始的时候,感觉它只是一个朦胧的观点,只有一个很粗浅的轮廓,但随着你不断的思考,它就变成现实了。
笔者:您和李赶坡董事长之间有没有过意见不合的情况,然后又是怎么处理的?
李慧明:其实李董事长特别注意征求不同意见,你可以把自己不同的意见表达给他,然后他会在考虑之后反复和你沟通,直到达成共识。在这个方面,我感觉他特别善于沟通,同时特别有亲和力,对话的人可以没有任何顾虑,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李董事长也会给足够的空间让你去发挥,让你去大胆尝试,他会在一边默默地支持你,看着你的表现,甚至愿意让你去“试错”。不管在生活还是在工作方面,都能感受到他非常尊重你的决定。
一般情况下,在你主管的领域里,董事长都会尊重你的选择,比如说人事调动和组织调整。不过在大方向上,董事长往往不会人云亦云,他会进行综合判断。比如在重大收购的决策方面,李董事长经常会辩证思考,总能发现事物的一些独特价值。把所有生产基地都放在一个区域,显然风险很大,现在敬业在内蒙古、广东都有布局,它总有增长的空间。企业有发展的机会,就一定要想办法抓住,我们又必须坚守钢铁主业,所以必须要跳出去发展。但国内并购竞争也很激烈,尤其是好一些的资产。董事长说我们专门捡别人不要的,去了之后发展阻力反而更小。表面上看,有的标的可能资产质量不太好,但是竞争不激烈,能够另辟蹊径,做好自己的发展。
笔者:李董事长对您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
李慧明:父亲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次谈话,是我上高一第一学期寒假时,他就说一定要通过努力上大学,不上大学不行,如果考不上就再复读一年。父亲总会把你当做一个很平等的谈话对象,他当时说,你看现在到了人生比较关键的阶段,如果没有上大学,将是人生的极大遗憾。后来我从内心深处接受了他的观点,知道必须上大学,学习态度就发生了转变,成绩也开始突飞猛进。
笔者:很多企业的“二代”是抵触接班的,您对此怎么看?
李慧明:我感觉抵触可能是对自己的位置没有摆正,每个家族其实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画家、音乐家都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做生意也一样,有人专门言传身教,你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有基础有人脉,所以做别的事情未必比继承事业更容易获取成功。另外这里面也有孝道的因素,我感觉父亲非常累,必须替他分担。
笔者:现在很多企业“二代”都不愿意搞实业,您专门在五道口金融学院学习过,您如何看待金融与实业之间的关系?
李慧明:我感觉你把自己的钱放到别人的口袋里,帮助别人去发展,那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现,所以我坚持自己搞事业,坚持自己搞实业,我认为搞实业是最好的理财。
最好的理财不是财富爆发增长,持续的增长才是最好的理财。搞资本运作,有时是不可控的。之前我也参与了一些同学的基金,但发现效果实际上没有做实业好。后来又想让我们投,我说我们水平不够,只是试试水。金融其实就是一个工具,但金融杠杆有时对实业是有伤害的。在企业发展很好的时候,总有人愿意借钱给你,分一杯羹,企业很困难的时候,他们反而会急忙把资金转走。所以,企业发展对于金融的过度依赖,我们是打心眼里有所防备的,不愿意过多的介入金融,可能是自己也不擅长这个领域。因为你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你全身心投入到实业中的话,就根本没有精力去研究别的。
笔者:作为企业接班人,您有哪些经验和心得感悟?
李慧明:就是和你的团队同甘共苦,打成一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用自己的作风来带动团队的作风。然后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和大家交换意见,达成共识。
笔者:您觉得敬业集团目前最大的优势是什么?相对来说比较大的短板是什么?
李慧明: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军人物—李赶坡董事长,他的格局和视野决定了敬业的发展高度。我认为任何一家成功的企业,灵魂人物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一家企业的特点其实也就是企业家的个性使然,这也是我们的优势。另外我们的管理层特别稳定,每个人都把敬业的事业当做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对待,都在一心一意为企业做贡献,很少有管理层离职的。所以敬业其实是大家的企业,不是个人的企业,我们从来没有认为这是一个家族企业。
短板来说,我们也发现人才团队的建设、引进和企业的发展节奏有些不一致,所以说在这一方面要发力,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别的同行在这方面就有做得很好的,所以在优秀人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上,还需继续发力。比如国际化人才,不能等到真正国际化的时候才临时组建队伍,而是应该未雨绸缪、阶梯培养。
同时,在管理方式上,我感觉有的地方还是比较粗放,以惩罚性的管理方式为主,激励性的方式还需提升。我们已经开始改变了,只要目标确立,我们的执行力还是很强的。
笔者:您觉得敬业集团的哪些理念最需要坚守?
李慧明:不断发展的理念必须坚持,全球化的视野必须坚持,学习型的团队必须坚持。一家企业一旦不学习、不发展了,就是走向末路的开始,所以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的发展。
我们持续不断的学习,董事长当时为了抓安全,带头参加煤气考试,所有事情都是他身体力行。为了美化环境,他会带头去拔草除草,董事长年纪最大,他都这样做,你说其他高管能不加强对自我的要求吗?
敬业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也是一个资源整合能力极强的团队,把握未来的关键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你能整合多少资源—也就是借力发展。
笔者:听说敬业集团通过“对标”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让自己迅速成长,请您讲讲这方面的故事。
李慧明:学习方面,一个是自我学习,一个是外出对标学习,所有优秀钢厂的先进经验,我们基本都“对标”过。中国的钢铁行业有一个堪称“奇怪”的好现象,那就是同行之间对于交流学习持完全开放的态度,甚至可以把财务报表完全公开。所以钢铁企业之间经常展开对标,扬长补短,互相促进。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去日照钢铁对标,当时他们以同样的员工人数,却可以做到四班三倒。我带着两个副总去,感觉不可思议。李董事长就下了死命令,改不成功就不要回来。我们在那研究了一个星期,就用笨办法,和日照钢铁的每个岗位逐一对照,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为了降低炼铁成本,提升控制水平,我们又全方位学习一家现在已经不存在的钢铁公司,从采购到生产全部学习。结果这家企业现在没了,我们发展起来了。我们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
敬业的钢铁生产线,在全国起步不算早,我们是年开始投产的,就是不断以先进企业为榜样,对标学习,最终还超越了不少同行。
笔者:对于钢铁行业的发展前景,您怎么看?
李慧明:我给钢铁行业的定性就是工业食粮,就像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一样,钢铁行业永远不可能没落。看过一个数据,粮食每年的产量大约是20多亿吨,钢铁大约19亿吨,两者之间很相似。科技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多地方都离不开钢铁,衣食住行都和钢铁有关,世界上欠发达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印度那么多的人口,它的钢铁产业还不行,非洲也发展空间巨大。包括现在的太空探索,其实都需要钢铁。别人说钢铁卖的是白菜价,其实这正是钢铁的优势,每个人都用得起,它才具备不被其他材料替代、不断增加使用量的基础。如果钢铁价格很高,每个人负担不起,它就成了奢侈品了,就不可能被大量的应用。
铁元素是地球上非常多的一个元素,它的资源供给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铁元素可以不断地被重复利用,不像煤炭、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钢铁确实很像粮食,今年收割了,明年还种。所以钢铁很有意思,价格低廉,非常容易加工,然后能被广泛大量的应用,同时还能与不同的微量元素结合,形成不同的性能,比如耐腐蚀的,比如高强度的—很百搭。所以,我认为钢铁的用量会越来越多,它不会被其他的材料所替代。
我非常看好钢铁行业,而且钢铁行业的生产方式在不断的进步,只要生产方式改进了,它就是一个朝阳的产业。现在炼钢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机械臂、机械手也在不断应用,甚至可以一键炼钢。就跟种地一样,最早用锄头,后来用机械,现在都是智能化农业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然颠覆,你能说农业是夕阳产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