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手持钢钎、头戴面罩穿梭在轧制线上巡查。记者余红举摄
天网维护工程师正在修复线路。记者洪怀峰摄
50℃环境下坚守8小时
7月19日,方大九钢轧钢厂高线车间,热浪滚滚。车间丙班机长刘硕一头扎进生产一线,一待就是8个小时。
当天一大早,记者也穿上工作服,与人称“钢铁侠”的刘硕来到轧钢厂高线生产现场。上岗前,刘硕要注意每个细节,除了自己的个人安全意识,还有方大九钢的安全制度。他对记者说,今年方大九钢严格推行“违者必究,一查到底,绝无下不为例”的管理思路,抓实各层级以检查维修为重点的安全履职,全面强化安全生产红线意识。
正式上岗,记者才体会到刘硕的每句提醒都不是多余的。一靠近加热炉,只见一条“钢龙”从炉中奔涌而出,在加热炉纯青烈焰的映照下,钢坯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刘硕用测温枪对设备进行点检,脸庞被钢坯映得通红,汗珠从他脸上一个劲地往下掉,深蓝的工作服透出汗水流过的痕迹。
“设备是生产的保障。人怕热,设备也怕热,必须按规定对设备进行巡检,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掉。”刘硕顺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珠,“钢铁工人这一行就是与高温打交道,我们每天至少要喝毫升的水。”
因为是机长,刘硕在生产线上来回检查,每道工序他都了然于心。“粗轧工序主要是将钢坯进行初步的料型控制,并挤压成标准的料型进入下一架机架,为后道工序打好基础。”随着刘硕的介绍,记者便见经过粗轧机进行第一道轧制后明显瘦身的料型,进入到第二道中轧工序。
跟着刘硕走了还没5分钟,记者的T恤衫完全汗透了。此时,刘硕来不及休息,手持钢钎、头戴面罩穿梭在轧制线上,巡查吐丝情况,确保吐丝机中的螺纹钢筋能整齐有序地到达下道工序。现场,迎面吹来的滚滚热浪让人无法呼吸,刘硕迎着热浪时而用工具挑拣出废钢筋,时而驻足观望钢筋的走向。记者看到忙碌的刘硕,汗珠滑入他的眼睛,汗水渗透他的衣裳,他却丝毫不顾。高温下,他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泛出厚厚的盐渍。
记者观察到,高线车间流水线约米长,挂在车间的测温计不断在℃至℃间跳跃。刘硕介绍说,这是火红钢材的温度,生产线平台温度超过50℃,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一天不知道要走多少来回。与刘硕一样,方大九钢轧钢工人虽然顶着足以“洗桑拿”的温度,但时刻不忘岗位安全和生产安全,他们全神贯注忙着各项工作。而在生产现场,公司不仅配备了大功率风扇,操作室和休息室还安装了空调,并且安排人员加强防暑降温物品和饮品的发放。
●记者感言:
安全无小事,安全生产更是一种责任。而守护安全,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也是对企业和社会负责。记者亲身体验方大九钢钢铁轧制现场火热场面,也从中体会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安全保障工作的艰辛。
30米高架上焊接钢梁
本报记者陈璋文/图
持续高温天气,室外骄阳似火,这对施工人员特别是重点工程的施工人员来说,的确是个考验,既要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又要保证施工安全。7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全南县龙下乡的南康至龙南高速公路扩容工程C3标项目部,体验高温下的户外作业。
下午3时,烈日当头,当地实时温度已经攀升至34℃。南康至龙南高速公路扩容工程宛如一条长龙横卧在崇山峻岭中,工人们正在进行高空架梁作业。
“作为地方政府干部,平时与项目部联系较多,但跟工人一起作业还是头一回。”龙下乡党委组织委员曾娟头戴安全帽,身穿红马甲,在项目党工委书记赵作玲的带领下来到作业现场。
“我们正在进行架梁作业,桥梁离地面最高的有30米。”听着赵作玲的介绍,曾娟透过桥缝看了一眼脚下,不由得紧张起来。“不过你放心,现场临边都扎紧了防护栏,并铺设防坠网。你即使闭着眼慢慢走,也能确保不会摔下去。”赵作玲笑着说。
经过一番简单培训后,曾娟戴好面罩,接过电焊工张最先手中的电焊枪,开始了桥缝钢筋焊接作业。随着枪头迸发出蓝色的火花,曾娟额头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衣服也湿透了。
张最先向记者介绍,与地面作业不同,夏季高空桥梁作业既要克服恐高心理,还要忍受更高的温度。“这个枪头的作业温度高达℃,桥梁上又没有任何可以遮蔽的地方。有时候钻到桥缝中间作业,两边不通风,加上钢筋吸了热,人会更加难受,衣服就像泡了水一样。趁天气凉快些,我们安排每天早上5时就开始工作,中午必须休息,到下午3时才重新进场。”
每当桥梁混凝土浇筑完后会有一个凝固期,持续发热好几天,桥面最高温度接近60℃。“我们试过把鸡蛋放在混凝土上,一会儿就熟了。”张最先说。
面对高温和高空作业,为确保施工质量和人员安全,中铁十四局集团南康至龙南高速公路扩容工程C3标项目部成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部,每个作业面都确保有3人进行安全巡查。“每天早上工作前,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大家强调安全意识和防护知识,安全帽、安全绳等防护设备一定不能马虎对待,同时禁止工人穿易滑鞋、跑跳和交叉作业等行为。”赵作玲表示,工地还设置了“防暑小驿站”,配有绿豆汤、纯净水、藿香正气水等物品,避免工人中暑。
●记者感言:
脚下离地30米高,头顶是灼热刺眼的太阳,还要手持电焊枪工作;既要确保自身安全,又要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这样的高空作业,让记者发出由衷的赞叹:工人们真的不容易,工人们真的有力量!当有一天,你驾车或乘车经过这里时,别忘了今天高温下辛勤工作的建设者。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你的安全畅行。
24小时待命守护天网
本报记者洪怀峰实习生陈以润孙木子
大街小巷,公路河道,四处可见智慧云眼和天网监控摄像头,这些设备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撑起“智慧保护伞”。夏日炎炎,记者走进中国电信新建分公司天网维护工程队,跟随天网维护工程师体验了一番他们的日常工作。
“我们小区智慧云眼视频模糊,请尽快派人帮我们修复。”7月19日9时许,新建区育新路邮电宿舍小区居民反映,安装在小区的智慧云眼设备出现故障。接到群众求助后,中国电信新建分公司立即派出黄永、李辉、吴淇三名天网维护工程师前往修复。
穿上绝缘鞋,戴上安全帽,背上光纤测试仪器,提上光纤熔接机,检查好车上的升降机、线缆、竹梯等设备,三人坐上抢修工程车,迅速赶往维修现场。
一到现场,黄永与李辉负责架竹梯、扶竹梯和递检修材料,吴淇则打开工具箱,拿好螺丝刀等工具爬上高高的竹梯,对智慧云眼设备进行检修。在黄永的指导下,记者爬上另一架竹梯,试图拍下吴淇作业的过程,发现这并不容易。面对不停晃动的竹梯,站在上面的记者心里发慌。而吴淇却淡定地站在竹梯上,有条不紊地完成摄像头清洗、检测和维修。
“高空作业是常态,在基站、线杆、铁塔上面,‘飞檐走壁’也是我们的必备技能。”黄永告诉记者,这个活不仅考验技术,还考验体力和胆量。
不到10分钟,智慧云眼修复好了。记者发现,吴淇爬下竹梯时,汗珠顺着他的额头、脸颊、脖颈往下流,后背已经湿透。还没来得及休息一下,他们又接到报修电话,位于溪霞镇国道旁土地岭位置的天网断线了。
“我们马上到!”挂掉电话,三人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现场。30分钟后,他们来到抢修点,发现摄像头的位置太高。于是,他们改用升降机作业。记者在体验时发现,在烈日的照射下,线杆被晒得发烫,线缆也烫手。但黄永、李辉和吴淇三人顾不得这些,迅速分工协作,查线路、接光纤、擦洗摄像头,修复天网设备。约一个小时后,天网设备恢复正常。
记者看到,此时黄永、李辉和吴淇三人的衣服已经完全湿透。“进入三伏天,我们常年在户外工作,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是常态。”黄永告诉记者,为确保电信网络安全稳定运转,他们24小时待命,一天至少巡护公里。
●记者感言:
入伏以来,记者体验高温下的天网维护工程师的工作状态,目睹他们用娴熟的技术,巡查、维修线路;徒手攀爬滚烫的基站高塔,维护设备;徒步在烈日下测试信号强度,深深感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的分量。因此,对高温下的每一位劳动者,我们更要多一份体谅和尊重。(记者余红举实习生淦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