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壮钢与火淬炼城市筋骨

“走在城市中,我时常打量着身旁由一根根钢筋架成的高楼大厦、铁路、桥梁、隧道……说不定其中哪一根,就是出自自己之手。”从年至今,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简称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棒材厂轧钢班班长李仁壮,扎根轧钢一线已有25年。

为实现“让自己轧制的优质棒材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梦想,李仁壮始终秉承“干就干出个样儿”信念,坚守专心、专注、专一、专业的“四专”工作信条,立足生产一线,刻苦学习,锤炼技能,解决了多项轧钢核心技术难题,练就了一手绝技绝活,在钢与火的交织中,淬炼出“城市筋骨”。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棒材厂轧钢班班长李仁壮

“一眼准”“一支稳”

上世纪70年代,李仁壮出生在鲁西南小城—单县。父亲是山钢的一名退休工人,在钢厂工作了大半辈子。受父辈影响,李仁壮初中毕业后,选择了上技校、进工厂。

“当工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凭借超高学习禀赋和优异成绩,李仁壮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考入技校。

年,从技校毕业后的李仁壮“子承父业”,进入莱钢棒材厂当起一名轧钢工。刚进钢厂时,不到20岁的李仁壮,切切实实地经历了一番挣扎。“环境艰苦,又脏又累,比之前料想的还要辛苦。”李仁壮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夏天穿秋裤,冬天吹风机”是轧钢工人的真实写照。

李仁壮回忆道,彼时,工厂设备落后,基本全靠人工翻钢、喂钢。面对多摄氏度的高温钢坯,他和工友要将烧得通红的钢条在冷床上切割取样。“衣服穿少了,根本没法儿接近,所以夏天也得穿上秋衣秋裤,不然容易烫伤;轧线上要用冷却水降温,高温下因为蒸发,水汽弥漫,烟雾缭绕,看不清轧机里面的情形,得用风机吹散,才能进行操作,因此冬天也得迎着‘大风’工作。”

不仅如此,每天与高温钢条做伴,李仁壮身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烫伤。“为了查尺寸质量,需要不停从冷床这头跑到轧机那头,耐高温劳保鞋又沉又硬,脚后跟经常磨破,一边流着血,一边还得跑。”即使是平日不苟言笑的“老黄牛”父亲,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好铁是打出来的,好钢是炼出来的。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李仁壮想出了跟自己和解的方式:“干就干出个样儿来!给自己个交代,也让父母放心。”

为磨炼技艺,李仁壮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岗位练兵”计划。他把轧钢各道工序层层拆解,利用设备点检维护时间,对换辊、换槽、换导卫、压辊缝、试小样、观料型等操作步骤进行庖丁解牛式分析,静下心来逐一摸索、研究。下班回到家,他依然不闲着,用活扳手模拟辊缝练习眼力,调整完,目测间隙大小,再用塞尺测量。

成百上千次训练和生产应用,练就了他辊缝调整“一眼准”、线差调整“一支稳”等绝技绝活,同事将其戏称为眼“毒”手“牛”。

李仁壮的眼睛,能“毒”到什么地步?辊缝调整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质量,普通调整工在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仍需要反复测量、计算、调整,而李仁壮视线所及就能够将误差精确到0.1mm范围内!

有的工友说李仁壮的功夫“牛”,能达到切分线差调整“一支稳”。出钢之前的导卫调整,直接关系到钢材是否能够顺利通过,别人试车至少两三支钢才能正常生产,李仁壮从来都是一支通过。“只要线差告诉他差多少,他一扳子就能调到位。”

质量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李仁壮的两项绝技绝活,不仅为车间的生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成本,减少了浪费。据不完全统计,仅试车一项每年节省下来的钢材,就足够用于建一座16层的大楼,为企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达余万元。

“爱学习是出了名的”

岗位是李仁壮的事业,企业是李仁壮的大学。

李仁壮参加工作时适逢公司生产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工作中他主动学习求教,悉心钻研轧钢工艺。闲暇时间,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个人也购买了大量的专业书籍。通过多年不知疲倦的学习探索,李仁壮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熟练地掌握了轧制技艺,很快成长为厂里的一名生产骨干。

20多年间,李仁壮工作的生产线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从横列式轧机,到半连轧、全连轧,从人工翻钢、喂钢到经验轧钢,从数字化轧钢到智能化轧钢。新技术的变革,催着轧钢工必须往前走。

“以前机器设备落后、工人劳动强度大,轧钢工需要抡大锤、流大汗、肯下力;改造后,对工人在技术技能上的要求越来越高。”李仁壮深知,不学习,就要落后,甚至被淘汰。

年12月,山东省政府、山钢集团发出“产业援疆”的号召,李仁壮毅然报名,踏上了万里援疆路。

多个日日夜夜,告别妻小。为克服边疆生活的单调苦闷,李仁壮将工作外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在新疆的3年,下了白班和上晚班前,李仁壮都要抽出两个小时来看书、刷题。特别是下了晚班,睡前他还能学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

“李仁壮爱学习是出了名的。”同他一起援疆的工友田彪说,从年开始,公司开展网上练兵活动,通过答题进行排位,李仁壮总是高居榜首的那个。也许是他劲头太足,连带着同一个车间的工友也纷纷开始网上练兵,分数也都提了上来,甩下其他人一大截。

技多不压身。利用援疆3年业余学习时间,李仁壮先后拿下了钳工、电工、电气焊等多个资格证书,为“大工匠”积累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其间,李仁壮还带领职工成功解决了飞剪堆钢、吐丝机圈形乱等10余项工艺技术难题,使棒线和高线均实现一次热试成功,并运用切分轧制等新工艺相继开发了10多个新产品。

年,“鞍钢杯”第八届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举行,这个被称为“中国钢铁行业的奥林匹克”的竞赛,以高线生产为竞赛考核内容。李仁壮作为仅有的棒线选手在高线赛场,面对博士、硕士等强手如林的挑战,在前两场比赛发挥不佳的情况下,自制模拟压下指针,连夜几千次反复练习,最终实现了一举逆转,在近50名选手中勇夺第10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

迈上大国工匠舞台

“如果你真正热爱一样东西,就会甘愿为之付出。”李仁壮说,干轧钢是一份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符合他勇于挑战不服输的性格。“每当看到自己轧出的一根根钢材,应用到祖国广袤大地上时,内心就感到无比激动。”

近20年的坚持,李仁壮迎来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年4月,李仁壮所在车间接到一批高强度螺纹钢生产任务,要求成品关键尺寸的偏差值不高于±0.1mm。这个五倍于国标的要求意味着,要在多摄氏度的高温下,把一根极易变形的钢料偏差,控制在和一根成年人头发一样的精度。更让李仁壮倍感压力的是,这样的精度和工艺,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接到任务那一刻,李仁壮心里无比清楚:这不仅是接近无解的难题,而且需要与时间赛跑,因为仅有3个月的准备时间。

直面困难,勇于挑战。一心渴望攻克轧制难关的李仁壮,经过几次试轧都失败了,不少同事有了气馁情绪。但“好学、实干、善总结”的李仁壮一边鼓励大家,一边仔细分析原因。他翻笔记、查资料、问专家,反复试验摸索,日夜细心打磨,结合现有工艺和设备,大胆决定舍弃固化经验,开拓思路,在原工艺基础上放大中轧料型,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验,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并牵头实施了十几项技改技措、创新改善项目,随着一系列工艺技术难题被逐个攻克,成功轧出合格产品,生产任务圆满完成。

后来他才知道,这颗“明珠”镶嵌在了长征五号发射架底座上,为“国之重器”打上了山钢烙印,李仁壮也终于实现“钢铁报国”的初心使命。

年,李仁壮获得“齐鲁大工匠”称号。年2月,莱芜分公司党委印发了《关于向李仁壮学习的决定》,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以李仁壮为榜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尤其是李仁壮创新工作室建立后,创新示范辐射作用持续提升,全厂各岗位职工你追我赶、人人争先,形成了学知识、练技能、强本领、提素质的良好氛围。

年“五一”前夕,李仁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时至今日,获得诸多荣誉的李仁壮仍坚守在轧钢生产的第一线。李仁壮说,自己之所以称得上“工匠”,其实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把工作做到极致,精益求精,把产品做到精雕细琢,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光与热,用实际行动诠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民生周刊》记者王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