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中的重要一员,中国二十冶“轧机之秀”的美誉在冶金施工行业广为流传,形成了重要的特色名片和企业品牌。如今,施工技术更迭速度飞快,不进则退,要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只有持续创新,不断完善升级,才能对企业发展形成硬支撑。
征途漫漫核心技术再突破
回望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年,钢铁工业呈现出高产低效的运行状态,处于一个必须依靠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求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同年11月,随着《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正式发布及国家对环保政策的持续推进,各大钢铁企业开始大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量轧钢生产线设备升级改造、异地搬迁项目急剧增加。
建设单位为了降低项目一次性建设投资成本,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条件下不再考虑轧机机架的安装需求,从而在设计阶段就降低厂房结构强度、高度及行车起重性能,导致厂房吊装净空不足、行车起重能力无法满足轧机机架的吊装需求。如果使用大型吊车吊装,车间内基础深坑多,基础顶板承载能力有限,特殊措施多及吊车租赁费用高昂等因素都制约了轧机机架的吊装。
为了解决受限环境下大型轧机机架吊装难题,项目研发小组本着“高效、经济、安全”的理念,依托承建的轧钢工程进行技术研发,最终形成了“受限环境下大型轧机机架吊装系列装备与技术”。
引领发展协同创新再拔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受限环境下大型轧机机架吊装系列装备与技术”的应运而生,同时,也收获了特大型轧机机架全自动液压顶升吊装技术、受限环境下大型轧机机架双行车抬吊技术、系列专用吊装吊具的研制等多个创新点,这离不开技术研究人员多年不懈的努力。
针对特大型轧机机架(~吨)研发特大型轧机机架自卸技术及横向滑移技术,实现无起重设备条件下特大型轧机机架的高效卸车与位移。自主研发全自动液压同步顶升装置,采用同步控制技术,以间歇式顶升方式实现轧机机架吊装,同步位移精度达±1毫米。该装置最大吊装能力达吨,能满足国际最大的5毫米宽厚板轧机机架吊装。该技术可减少建设投资4%、施工工期缩短9%。
根据车间内行车的额定载荷能力及不同吊装工况,运用静力学平衡原理研制系列抬吊专用吊具,通过有限元分析进行强度校核并科学设置吊具吊点位置,可发挥两台行车最佳的吊装能力,解决单台行车额定载荷能力无法吊装大型轧机机架难题。首创了“牛腿旋转吊装法”、“基础预留吊装法”吊装技术,利用及改变现场基础环境来降低轧机机架的吊装旋转点,减少机架直立所需的吊装净空,解决厂房吊装净空不足的难题。与采用大型吊车吊装相比,该技术可节约吊装作业成本41%,降低吊装净空需求25%,降低作业强度43%。
针对轧机受限环境下的不同吊装需求,运用BIM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拟应力分布和形变情况,对吊具进行优化以发挥最佳性能。形成系列专用吊具,实现大型轧机架水平卸车、双机抬吊及液压顶升等需求。降低吊装净空需求15%,提高吊装效率23%,吊装稳定高效。
“受限环境下大型轧机机架吊装系列装备与技术”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用新型专利13件,主编国家标准2部并翻译成英文版1部,形成部级工法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1项。
只有经过项目实践的技术,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项目的建设。技术先后成功推广应用于宝钢湛江毫米厚板工程、山钢日照毫米热轧工程、南钢毫米厚板工程等23项轧钢工程,公司在国内轧钢工程建设市场占有率始终处于第一梯队,减少特殊措施和大型吊车租赁使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动了行业发展,引领了内外冶金建设领域的技术进步。
人才培养基础夯实再提高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体,中国二十冶工业公司不断推进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更好地服务项目建设。
坚持发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让创新成果在项目上落地,真正成为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培育和造就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成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其中,“齐麟轧钢BIM技术职工创新工作室”被宝山区总工会命名。工作室通过以师带徒形式做好“传、帮、带”,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成长平台。工作室成员以网络培训方式对项目人员进行BIM技术培训,显著提高技术经营人员业务水平,参与中国安装行业协会组织的五小发明短视频大赛,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
中国二十冶将按照“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的“钢铁强国”责任,不断打造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中国二十冶孔令怡)
责编:闫宇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