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15年(年),张之洞从广东调任湖广总督,将原拟在广东设立钢铁厂所订购的各种机器设备移往湖北,决定设厂于汉阳龟山之侧。
至光绪19年9月(年),建厂初步完成。当时全厂包括10个分厂:炼生铁厂、炼贝色麻钢厂、炼西门士钢厂、造钢轨厂、造铁货厂、炼熟铁厂等6大厂,和机器、铸铁、打铁造鱼片钓钉等4小厂。其中专炼钢的贝色麻钢厂有炼炉两座,每座容量8吨;西门士钢厂有炼炉一座,容量10吨。这是中国近代炼钢新技术的开始。
一、贝色麻钢炉与西门士炼钢法
两种钢炉性能不同,都是当时英国先进技术设备。贝色麻(H.Bessemer),英国冶金学家,于年发明自生铁中除碳的炼钢法,用酸性炉衬,不需外热,单纯以空气吹入液态生铁,利用空气中的氧除去铁中的硅、碳等元素而成。一般吹炼时间约15分钟。
这是首创大量产钢的方法,对当时钢铁工业起很大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炼钢法要求生铁所含硫和麟的成分必须在很低限度以下,否则炼不出好钢来。英国铁矿含麟极少,故贝色麻炉能奏功效。
至年,法国冶金学家马丁(P.E.Mari-tin)在运用英国人西门士兄弟(W.Siemens和F.Siemens)的蓄热炉原理的基础上,成功地在反射炉内熔炼生铁和废钢,得到不同成分的钢,成为原始的平炉炼钢法。这种炼钢法亦称为西门士炼钢法。其不同于贝色麻炼钢法之点是能将含磷铁中的磷质除去,从而得出优质的钢。
二、清末引进炼钢技术的失败与教训
张之洞开始筹备建设我国的钢铁厂时,尚在两广总督任内,他对于广东地区煤铁矿的情况心中无数。但是他急于要设厂,便致电出使英国的大臣刘瑞芬、薛福成代为在英订购铁厂所需机器。在订购炼钢炉时,英国厂商要求中国将铁砂寄去化验,以决定采用那种钢炉最为适合。刘瑞芬电询张之洞,回答说:“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份可耳。”英国厂商便照英国所用酸法配成大炼钢炉(即贝色麻炉)-二座,另以碱法制成一小马丁炉(即西门士——马丁钢炉)作为陪伴。
张之洞以极大热忱在湖北兴办钢铁工业,引进一套新式炼铁炼钢设备是重要步骤之-,但更迫切的问题是煤铁在何处?经过多方探索,没有在湖北找到理想的煤矿,只得暂时从各处凑合,后来才从江西萍乡采煤;铁矿石则选定了从蕴藏丰富的大治矿山开采。可是偏偏大冶的铁矿石含有磷,贝色麻炉是酸性炼钢,不可能去除磷质,炼出的钢,脆而易裂,不符合铁轨要求。小马丁炉虽有去磷功效,但是炉的规模太小,不能承担大量生产任务。这样,名嗓一时的中国新兴钢铁工业,开工后的数年中,成效极为有限。当初订购钢炉,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结果是得到一个失败的教训。虚耗了数年光阴,浪费了数百万银两。
三、从贝色麻钢炉到马丁钢炉,近代民族工业的成长
张之洞的钢铁工业办不下去了,光绪22年(年),他奏准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及小煤矿等设备由官办改为商办,这便是以后将萍乡煤矿合并起来的汉冶萍公司。公司的主持人盛宣怀认为“西法炼铁,事非素习,无以得其窍要,计穷力竭,次罢不能”。于是派李维格出洋考察,以决进退。
李维格于光绪30年(年)到达英国。把所带去的大冶铁矿石、萍乡煤焦及汉阳厂所炼钢铁样品送给伦敦钢铁会化验,证实铁矿、煤焦都是上品。但采用贝色麻酸法,则是背道而驰。于是决定废弃贝色麻炉,都改用马丁炉碱法。
李维格参观了英、美、德各国的厂家,了解了各种最新机炉的性能,回国后,对整个汉阳铁厂作了一次设备更新。把原有的贝色麻炼炉及小马丁炉拆去,换上了30吨碱性马丁炼钢炉4座,吨大调和炉1座,同时又重建轧钢厂、钢轨厂、钢板厂、车辘厂和的竣货厂。到光绪33年(年)新钢厂全部建成,规模焕然一新。
随后又添建吨化铁炉1座,扩大了生铁的生产能力。据统计:钢的年产量年为吨,年增至吨;生铁产量年为吨,年增至吨。京汉铁路除卢沟桥至保定一段外,多里都是汉阳厂自己制造的路轨,成为了我国近代工业史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