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60载破烂候深入人心,配角不是小

文/东篱采菊

编辑/非言

在话剧的舞台上,他是《天下第一楼》中的堂头常贵!

是《茶馆》中的老北京变色龙“方六”!

在电视荧屏中,他是《正阳门下》里的收藏家破烂候,《人民的名义》中的满腹诗才的工会主席郑西坡,《情满四合院》里的鸡贼三大爷。

他就是北京人艺国家一级演员,新中国功勋艺术家,北京纪录片协会副主席李光复!

活在戏里,我即角色

李老师从13岁走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话剧舞台、电影电视屏幕上奋斗了整整六十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从话剧《茶馆》中的老茶客,到“天下第一楼”里的堂头常贵;从“巾帼英雄穆桂英”中的寇准,到“武媚娘传奇”中的魏征;从“中国式结婚”中的丁医泉,到“离婚前规则”中的张向东;从“狼烟北平”中的大兵黄,到“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里的胡耀邦;从“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毛豆豆的爸爸,到“老张的团圆年”中的老张……

他演过的角色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古至侯爷将相,近至温情老爸,时而地痞恶霸,转而含冤老汉,那真是演什么像什么。

他饰演的角色个个都是有血有肉、性格鲜明,耐人寻味,被观众赞誉眼角眉梢全是戏。

排练《茶馆》的时候,李光复演茶客,没有一句台词,因为演得不对,被导演轰下去好几次。为了找准老北京老头的感觉,他上东单小花园去和老人聊天,去茶馆喝茶,读晚清的历史。为此还写了一个字的人物自传。他说:没有白费的功夫。

李光复从艺多年,诠释了诸多不同类型的角色。

当问到是怎样做到每一个角色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时,他说:尽量多地去接近角色。他说:“演员以自己为材料,尤其是以自己的精神为材料,让所塑造的人物附体,而不仅限于人物外表、肢体等外在形象,最终生活在这一人物中,达到‘我就是他’,这才是演员需要用心做到的。”为了熟悉各行各业的人物,他种过地、挖过煤、当过兵、炼过钢、干过导游——为了揣摩外化,探究灵魂,他常常进入一种忘我境地。

年剧院首演《小井胡同》,李光复演卖咸带鱼的增福,他就弄一大围裙,跑到朝阳菜市场去体验生活。

观察他们说话的方式,看他们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他们说话不像知识分子,声音都是横着出来的。

虽然只有几句台词,那李光复也得琢磨透怎么说才能更符合人物。第一句台词是四个字,“二叔忙呢?”他就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嘴里用各种口吻念叨着:“二叔忙呢?二叔忙呢?……”旁边一人骑自行车过去,回头看了他一眼:“神经病!”。

从艺60年,他演过几十部戏,创造的近百个人物形象,都是配角,再小的角色,他都没含糊过。他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是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基础。

北京人艺经常组织演员去深入生活。李光复下干校,去工厂,下部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农村鞭耪锄耙灌,去工厂车钳铆焊电,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他挑过大粪,下过煤矿、去过轧钢厂、掌过鞋、汽车上卖过票、菜场卖过鱼,对基层特了解。他还懂点医,在干校还背过小药箱。

年医院学习,他和导师吴阶平坐对桌。

李光复不单是体验生生活,还真正扎根生活中。他卖过报纸,卖过复印机,做过导游,还担任了剧院的综艺公司经理。艺多不压身,学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用上了。

能做到一个角色一个样,这既得益读书,同样重要的是自己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正是这些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是他创作的源泉,给角色注入了活力,使得他在刻画不同人物时游刃有余,鲜活生动。

年,在《左邻右舍》中李光复饰演造反派小杜,虽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李光复一下就摸到了人物的感觉。

在《丹心谱》中,李光复饰演一个医生,医生是知识分子,有修养,要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表达出来,这时他当医生的经历又用上了。

年导演张艾嘉拍电影《梦醒时分》,一天通知在故宫午门前集合拍戏,到了现场,导演跟李光复说,你给他们讲讲故宫。一般演员估计一听就傻了,剧本没词儿,怎么讲?这时摄像拿着机器跟拍,只见李光复一路走一路讲,三大殿、九龙壁、御花园,将做导游时背下的词全用上了。

演员拼的是文化

年刚到人艺老师就讲,学演戏学表演,但是将来拼的不是演技,而是文化。为了多读书,李光复就把拌了糖的油炒面撒在书页之间,翻一篇,吃一点儿,看一会儿书。许多国外大作家的作品,中国古典和现代的优秀著作他都从图书馆借来读。没过几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人艺的演出也少了,他就一头扎进了剧院图书馆,每天上午在图书馆看书,中午吃完饭蹬着自行车奔什刹海游泳,游到下午3点钟回来接着看书,一直看到熄灯。

大概一年多的时间里,李光复把馆藏的图书全看了,特别充实。

到基层去体验生活,李光复一直在坚持读原著,托尔斯泰、果戈理的小说,唐诗宋词,古代骈文都看。

后来他演《武媚娘传奇》中的魏征,凭着日常学习古文的心得,人物信手拈来。没有文化就没有判断力,不读书的人苍白之极。

演员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认识,最后要以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观照生活和角色,才能够表达深刻。在《正阳门下》有一场戏,破烂候在关老爷子去世的时候,他怒摔哥窑八方杯的场景:

“春听风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白昼听棋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摇橹声。

啪,嘎嘣脆,您稀罕的物件随您去了。”

李光复在剧中的表现堪称经典,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到年,李光复从艺就满六十年了。六十年舞台生涯没有一刻懈怠,没有一个角色黯然,他塑造的一个个小角色被观众记住、认可,他获得了演员这个职业的最大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轻易让自己松懈,这都是需要去领悟的。

鬓边不是海棠红:是谁,引得王一博亲自打call?或许你也没猜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