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贵子,十里荷花,小桥流水,烟雨人家,这里有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温婉娇媚,也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周的豪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不完这里的动人美景。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道不尽这里的千年沧桑。深宅雅苑,一步一景,白墙黛瓦,相映成画,昆曲评弹,一笑一靥,弹指舞袖,醉染霜林。
在年的历史中这座名为姑苏的水城,始终散发着朝气蓬勃的气息,从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于斯建城,终成一代霸业,穿越历史的年轮,如今的苏州,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延续着江南的传奇,那么这片古人眼中的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他又经历了华夏文明的哪些历史沧桑呢?
泰伯奔吴的故事
我们就从苏州历史的源头说起,那就是泰伯奔吴的故事,年前的商朝末年,在陕西岐山脚下,有一个周族人的部落,首领叫古公亶父,人称周太王,他有三个儿子,老大泰伯,老二仲雍,老三季历也叫姬昌,周太王看中的是三儿子姬昌,觉得他气度不凡,有王者之相,于是就想把王位传授给他,老大老二知道父亲有这个心思以后,他们就在一起商量,他们觉得这个事情不管怎么处理可能都会让人失望,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不让王位,会造成部落内乱,对谁都不好,但是如果简单的把王位让出去,将来老三当了王以后经常面对两位哥哥,心中也不会自在,于是他们就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家出走,远走他乡,这样他们就一起告别了家乡,来到了江南的太湖之滨,在取得了当地土著居民的拥戴之后,建立了句吴。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泰伯奔吴的故事,泰伯奔吴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道德榜样,孔子就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意思就是说泰伯之德是最高尚的品德,他们两位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促进了当地生产的发展,这就为日后锦绣江南的出现和那座城市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伍子胥建城为这里带来了年的繁华
苏州古城已经有多年的历史,那这座城池当初是怎么建立的,又怎么一直流传至今?话说当年泰伯南奔到了无锡梅里那个地方,建立了句吴,但是后来的几位吴王觉得梅理那个地方无险可守,于是就决定南迁,由于当时正是吴国跟楚国战争不断,所以建城之事一时无法去落实,直到吴王阖闾继位,这时又恰逢伍子胥从楚国到吴国来,这时伍子胥就向阖闾建议,凡欲安君治民,兴霸成王,必先立城郭。
阖闾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命伍子胥建城,伍子胥就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
也就是经过一番水文地理的考察之后,建立起了这座吴国都城。也许有人会说无锡梅理距离苏州不过几十里,而且和苏州一样,都处于江南水乡,太湖之滨,梅理无险可守,苏州就有险可守了吗?不是一样的吗?这就是伍子胥的高明之处,他高明在哪,他就是根据江南水乡的特点建立的这座城池。
苏州城方圆47里,它不光有一般城池所有的陆城门8座,同时重要的是它有8座水城门,而且是外面有外城和城墙,然后又是内城河城市,里面每一条街道,它边上还有一条水巷,这就构成了一座城市多重的防御功能,如果敌人进攻首先面对的就是开阔的一条外城河,等渡过城河,面对高高的城墙爬上来又是一道一样的深深的内城河,就算都给你进去,他里面就是纵横交错像棋盘一样的河网水系,他的兵力怎么布置?他没办法布置,如果这时候再把桥拆断,瓮中捉鳖就成为了现实。
从泰伯到伍子胥,先进的思想文化不断进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在伍子胥的辅佐下,吴王阖闾发展农商,整顿军备,让渴望强盛的吴国开始走上历史的前台。
孙武,字长卿,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兵家至圣,他经武子胥举荐投入吴王的麾下,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共同努力之下,吴国的军力日渐强盛,逐渐显示出问鼎中原的气势。公元前年,伍子胥孙武带领数万大军挥师伐楚,水路并进势如破竹,一举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都。
自此,吴王阖闾成为了春秋时代新的霸主,军事力量的强大,离不开先进的冶金工艺,在苏州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文物,正是这件镇馆之宝,让多年之后的人们能够见证以苏州为中心的吴国当年的繁荣和富强。
千年吴王剑,至今傲江湖
这柄吴王剑寒光逼人,上面有一层蓝色的锈,从这个剑的剑锋直到剑的剑首没有任何缺口,没想到年以后,他依然保存的如此完好,依然很锋利,这把剑全长是58.3厘米,剑格的部分是5.5厘米,剑柄是9.7厘米,剑身部分是5厘米,这都符合当时春秋晚期剑的形制的情况。靠近剑格的部分有10个字,“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意思就是说这把剑的主人是吴王夫差,自己给自己做的,夫差就是吴国最后一位国王。
剑的剑首部位,不是一次性铸成的,这个剑是用了两次才铸成的。
先用高锡的青铜合金,铸成剑首部分,然后再用适合做剑身的青铜做成剑身,做范的时候将这段套接进去,这就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工艺,分铸技术。
剑格部分是一个宽厚格,宽厚格上有一些非常漂亮的装饰,凹下去的地方就是当时镶嵌的东西,剑柄两道,凸起的棱,叫剑箍,不要小瞧它,在这个非常细的凹槽里面,镶嵌着绿松石珠,剑首就有当时号称“吴越三绝”的同心圆纹,这个同心圆纹有九层,深度有2~3毫米,薄只有1/3毫米不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做出这么精致的同心圆纹,只有吴越地区能够做到。
看到这把剑以后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一个霸主,吴王夫差的勇敢强大,另外也能感觉到当时的吴国人民经济的繁荣富强,还有他的技术的发达程度。
正是因为吴国这种无与伦比的冶金工艺,后世才将吴钩作为了神兵利器的代名词,春秋是一个属于青铜的时代,也是一个诸侯并起的时代。
在伍子胥建起苏州城的数10年后,作为后起之秀的越王勾践,带领越国取代了吴国的霸主地位,轰轰烈烈的吴越春秋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虽然吴国的辉煌不在,但由伍子胥一手建立的苏州水陆城门,却相对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在之后的历史中,苏州依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缘作用。
白居易开凿山塘
在公元年,到公元年的4年时间里,白居易先后出任了杭州与苏州两地刺史,他在杭州新修水利建起了白堤,在苏州苏俊航道开通了山塘,在他的治理之下,以往堵塞淤积的泥泞沼泽,逐渐成了风景,佳盛之地。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苏州地处江南原野,地势很低,历代到苏州任官的,几乎都会遇到一个治水的问题,而历代治水中,白居易开凿山塘,沟通了阊门和虎丘之间的水路交通,使虎丘成为第一名胜。
白居易觉得阊门外是河荡纵布,根本走不出去,这么好的虎丘,天下名胜,居然没有人欣赏,所以他说要治水,挖山塘河,筑堤,山塘街,然后从阊门到虎丘,水陆交通就给它开辟成了。
明清时期苏州古城和京杭运河,有两条主要的航道,其中一条就是唐代张继的那首月落乌啼霜满天,就是从古城西面的枫桥直接到阊门,还有一条主要航道,是从苏州城的西北角进入,通过山塘河直抵阊门而下,正是因为有了这两条京杭运河的主要航道,阊门从此就成为天下大码头。
白居易开凿山塘的另一个功绩,是直到多年之后的今天,人们才刚刚明白,年中国大运河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白居易开凿的那条山塘河,因为是古代大运河的主要航道,也同时被列入进去。
苏州人怀念白居易就把白居易开凿的那条山塘街叫做白宫堤,又在白宫堤上建立了一座白宫寺,以便永远纪念他。
从泰伯奔吴到白居易开山塘,这座经历了多年风雨的江南水乡,在一次又一次南北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不断展现着他独特而迷人的风姿,岁月的洗礼,时代的变迁,这片历经风雨的雨米之乡,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谱写出了新的发展篇章。
苏州传承至今的奋进精神
在40多年前曾经做过生产队副业队长的吴栋材,站在长江边永联村的一个沙地上,他当时是42岁,刚刚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年永联村的人均收入仅仅是可怜的68块钱。
站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环顾四周,思考着怎么为永联村的村民谋出一条致富之路,吴栋材是一个聪明人,他从当时的地理位置看,永联村距离县城有三四十公里,交通非常不便,同时村里的劳动力也仅仅不足千人,这都是永联村发展的瓶颈,但是沙地不能种粮食,但是它地势低靠近水,我们能不能把它挖了,以后养鱼呢?
他灵机一动想到这个好办法,就把地挖了养鱼,把低洼的地方,填高了种粮食,种粮食养鱼两不耽误。
想好了以后就带领全村的村民,当时已经是冬天了,但还是一寸一寸的挖,一筐一筐的填,活生生的挖出了一个亩的养鱼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过去了,在新的一年春节来临的前夕,永联村的家家户户都分到了自己辛勤劳动所养出来的鱼,也领到了自己所种植的口粮,应该说吃的问题解决了,第一次永联村的村民过了一个欢天喜地的春节。
吴栋材看到全国上下正在掀起改革开放的热潮,各地都在大搞建设,钢材非常紧张,吴栋材就想到我们能不能办一个农民轧钢厂呢?但是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往往新的困难不断的出现,下面的资金哪里来,企业注册怎么办?
所以吴栋材请到了当时的银行负责人,银行负责人来到农民钢厂走了一圈,一看苦笑着摇摇头走了,当时吴栋材也打了一个报告给上级主管部门,希望能够早日把企业注册审批,但是主管部门的负责同志一看这样的钢厂,农民钢厂,一没有资金,二没有原料,三也没有人才,于是他提笔写了八个大字“无米之炊,不予批办”。
难题困难摆在面前,他说再难我们咬牙也一定要发展,于是他千方百计找到了镇上的供销社,投入了15万元,然后他又去协调,终于把企业的注册审批下来了,那最关键的问题没有技术人员怎么办?他亲自跑到上海去请上海的工程师专家,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来到永联村帮着指导功课,技术难题,这么一来在当时还流传一个新的名词,叫“星期天工程师”指的就是吴栋材他们这种做法。
一年以后这个轧钢厂居然净赚了万元,永联村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典型,让落后的村子富起来,这是一个最为朴素的一个信念,也是伟大的信念。
吴栋材带领着村民,终于一步一步的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应该说苏州人正在续写着历史的奇迹,正在续写着历史发展的辉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年的2月,风尘仆仆的赶到苏州进行调研,在苏州的所见所闻,令小平同志感到特别的兴奋,他连声说,在苏州吃穿用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
在苏州的城镇和乡村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两三层的小楼房,所以小平同志感到特别的高兴,在苏州他似乎看到了美好的小康社会的前景。
生生不息的精神
泰伯奔吴的故事,历经多年的历史沧桑,早已凝结成史记中的寥寥数语,但由此开启的文明演进的大戏却一直精彩纷呈,从伍子胥修建苏州城,白居易疏浚山塘河,还是当代的”星期天工程师“,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被人们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透过历史的印记我们感受到的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在不停的跳动。
这座千年古城的富强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品质不仅仅属于苏州和长三角,更是中华民族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华夏大地上始终不变的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