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开年,从新冠肺炎疫情中逐渐复苏的汽车行业却再次经受着一场“洗礼”,上游原材料涨价、供应紧张席卷而来,牵动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心。
“今年1、2月原材料已经普遍上涨3%左右,预计3月还要继续。”北京飞扬盛世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飞向《中国汽车报》记者坦言。
“今年公司采购部门的年终奖,恐怕要泡汤了。”某整车企业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说。
虽然市场上原材料价格震荡属于常态,零部件供应商早就不再感到意外,但全球疫情未消,经济增长乏力,它们还能一如既往地“淡定”下去吗?此次上游原材料“涨价潮”对中下游零部件企业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
车轮上的涨价“博弈”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以来,“涨价”就成为了零部件行业的高频词。
在原材料集体涨价的压力下,轮胎领域率先“响应”,包括正新、米其林、佳通、中策橡胶、赛轮、风神、玲珑、倍耐力、玛吉斯等在内的80多家中外轮胎企业先后发出产品涨价通知,上调部分产品价格。
众所周知,上游原材料对轮胎的成本影响很大,轮胎行业在“涨价潮”中更是首当其冲。“橡胶属于期货,原材料价格波动本身就比较严重,而此次涨价除了橡胶本身外,又叠加炭黑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袁飞告诉记者,工程轮胎、特种轮胎一般是下单生产,随着疫情的逐渐缓解、企业逐渐复苏,卡、客车轮胎的涨价与国外疫情关系不大,但乘用车轮胎受影响较大,产品一度出现紧缺,影响了供需平衡。
经历了多年的摸爬滚打,袁飞对轮胎价格的涨涨跌跌早就习以为常了。对于此番“涨价潮”,他表现得十分淡定。袁飞表示,每隔一到两年,轮胎价格就会出现一次波动,总体涨幅保持在15%以下。
不过,在波动的市场中,如何囤货依然是轮胎经销商们的一门“必修课”。备货多了怕卖不出去,不备货又怕继续涨价,以往的轮胎经销商都经历过这样的两难局面。“现在,经销商很少有以往大量囤货的举动了,一般就是跟随市场行情备1~2个月的货。”袁飞说。
三电系统在“涨”难逃
记者注意到,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开始在动力电池行业蔓延,不少企业相继发布产品价格调整通知函。
鸥瑞智诺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卢祥军表示,由于受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动力电池的原材料随之“水涨船高”。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以来,上游钴、锂、镍、铜、六氟磷酸锂等的价格均呈持续上涨态势,供应明显紧张。
不过,目前来看,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头部企业影响的程度相对较小,其产品价格暂时稳定。“目前,动力电池涨价尚处于可控范围内。”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由于采取提前锁定价格的战略合作模式,再加上产业规模化与成本控制,如提升产能利用率、合格率、技术改进、管理优化等一系列途径降低生产成本,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影响。
在电机行业,涨价的趋势也已显现。目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所用的原材料都呈不同幅度的上涨,且似乎比以往来得更加猛烈。据了解,稀土永磁材料、铝、冷轧钢、矽钢片等原材料,占据驱动电机制造成本的80%以上。
对电机电控企业而言,原材料价格上涨无疑意味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其盈利或受到较大影响。电机行业多位人士向记者表示,上游钢材、铜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电驱动系统的制造成本有较大影响。甚至有人直言:“年,恐怕又有一批电驱动企业要撑不下去了。”
原材料价格直线上涨,无疑是往部分电机电控企业的“伤口上撒盐”。伴随原材料的不断涨价,短期内多数电驱动企业恐怕仍然难以摆脱亏损的局面。根据多家电机电控上市公司的最新业绩报告,IGBT等电子元器件市场价格变动明显,同时还存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风险,未来的盈利或受到较大影响。
疫情影响致供需矛盾突出
从轮胎到动力电池再到电机,原材料涨价的“蝴蝶”翅膀影响着整个汽车行业。包括芯片、轮胎、轮毂在内,不少零部件先后因供应短缺而出现的涨价、断供等问题,使得下游的整车企业承压。“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汽车供应链层级产品涨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显现。
“目前,价格上涨主要源于终端需求旺盛,而上游供应不足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认为。
由于控制疫情得力,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复苏,终端需求增长,主流车企销量回暖,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重要增长极。但与此同时,在供给方面,疫情在海外市场的持续蔓延,让很多工厂产能吃紧,加之物流渠道不畅通,使得物流成本一路高涨。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侧产品短缺导致的涨价,几乎不可避免。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表示,疫情叠加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周期,包括铜、铝、钢铁在内的上游原材料供应都受到了冲击,而汽车行业又是使用原材料的“大户”,几乎很难找到替代。因此,汽车行业受到直接性、系统性的冲击。“国内制造业回升显著,但国外,比如澳大利亚、巴西等地,由于疫情的影响,矿山开工率低,使得铜、铝、钢、铁矿石等原材料供应受限。”他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宏观经济分析师则表示:“相比需求端,原材料涨价的风险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