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钢铁行业进行产能置换,以及未来巨大的存量产能在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方面具有广阔的投入空间,给技术装备企业带来新的机遇。”11月1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钢协冶金设备分会(下称设备分会)第二次会员大会上做主题发言时如此指出。
他就当前钢铁行业运行、相关技术装备发展机遇与设备分会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等,谈了想法与见解。
前三季度行业运行好于预期,谨慎看待非常态生产消费
骆铁军指出,自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钢协紧密跟踪发现,在其他行业复工复产率很低的情况下,除3月份外,钢铁业生产经营一直保持着正增长,叠加后期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拉动,使得钢铁行业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前三季度,钢铁行业整体表现好于预期,呈现出‘高产量、高需求、高成本、有效益’的特点。”骆铁军指出。具体来看,行业运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是钢铁生产保持高位。今年1月~9月份,全国粗钢产量为7.82亿吨,同比增长4.5%。9月份粗钢日均产量为.5万吨,达单月历史最高水平。“当前钢铁生产量与实际需求是匹配的。”骆铁军进一步解释道,“今年的产量增长确实高于预期,但钢铁是被动型行业,受库存、资金占用量大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无限地生产,产量完全是受需求带动,我们也消纳了不少国际的过剩产量。”
前三季度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增幅大于产量增幅,预计全年粗钢实际消费比去年增长5%左右。为此,他强调,今年的消费强度是非常态的,它得益于国家今年应对经济下行采取的刺激措施。对此,大家要保持理性,在扩产方面应谨慎。
二是我国钢铁产量全球占比大幅提高。今年前9个月,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的58%,生铁占比为69%,进口铁矿石占全球铁矿石出口量的71%。“如此高的占比是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需求旺盛的体现。随着各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我国产量占比将逐渐下降。”骆铁军说。
三是出现阶段性粗钢净进口。前三季度,我国累计出口钢材万吨,同比下降19.6%;进口钢材万吨,同比增长72.2%,而钢坯进口增长近10倍,近几个月出现阶段性粗钢净进口。预计全年钢材出口将减少15%,进口将增加60%。“这几个月,印度、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都增加了%以上。我国非但没有为全球钢材市场带来消费压力,反而消纳了其他国家生产的钢铁产品。”骆铁军说。
四是钢材库存恢复到合理状态。目前多数钢厂库存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库存总量占当月粗钢产量的比值大致与往年一致,考虑到当前的高产量,钢材库存已恢复到相对合理的状态。
五是行业效益好于预期。前三季度,虽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不及去年,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5%,但6月~9月份连续4个月行业利润超过去年同期水平,销售利润率均在5%以上,且钢协重点统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均低于去年同期。
新形势新机遇,技术装备需求有支撑
关于钢铁行业与技术装备行业的关系,骆铁军用“互相依赖、相互支撑”几个字来概括。“钢铁行业举世瞩目的成就是通过一台台轧机和一条条产线等不断积累、创新、进步而取得的,而巨大的钢铁规模也为相关技术和装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骆铁军解释道。
我国冶金装备制造经过从购买二手设备到引进、集成,再到创新制造和不断创新,钢铁装备、技术水平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基本实现了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按重量计算,大型冶金设备自主研发率达95%以上,吨钢投资明显下降。”骆铁军表示,“我国钢铁技术装备不但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还伴随着‘一带一路’项目走出国门,实现了中国钢铁科技进步成果与世界共享。”
日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发布。骆铁军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钢铁行业作为国家基础性原料行业,必将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并努力取得更加光荣的成就,相关的钢铁技术与装备行业也会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行业的角度看,骆铁军表示:“首先,尽管现在在控制产能,但大家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即不论钢企是原地改造还是环保搬迁,主体设备其实都在新建。这本身为装备制造企业创造了很大的空间。其次,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必然是以后投资的重点。再次是智能制造。这些都将对相关装备和技术的需求形成强力支撑。”
根据钢协统计分析,在今年个重点项目投资中,涉及钢铁产能的综合项目达72%,其他28%的项目涉及冶金采选矿、焦化、烧结、热冷轧,环保节能技术改造,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等,钢铁行业对相关技术和装备的需求非常多元化。
但与此同时,钢铁企业在进口设备、备件的国产化与替代进口,以及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是装备制造企业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