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钢无钢一段历史与二次创业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网记者高歌开过大大小小无数次会,郭强说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会议,是年8月25日的济钢干部大会。会议开始前,会场播放的音乐并不是以往常放的进行曲,而是一段他不甚熟悉的旋律——他后来专门查了查,是Victory,胜利。

“这不是唱高调。”郭强是济钢规划发展部部长,在济钢工作已有30年,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曲折。年8月,时值济钢正式停产两个月,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济钢提出“二次创业,重塑济钢”、“三年再造一个新济钢”。

郭强说,这是一个转折点,“给大家立了发展的目标”,是一颗定心丸。

不同于其他钢铁企业一般概念上的物理形态的迁移,年,迈过建厂第59个年头的济钢,与钢铁主业完全切割,产能调整历经从“关停济钢”到“存续济钢”最终到“发展济钢”的决策过程,一波三折。

济南钢铁是全国首家生产线整体关停的千万吨级城市钢厂,关停的背后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铁腕淘汰落后产能,也是济南城市功能转型的切入点之一。

从年8月31日上级决策,到年6月29日开始停产,在10个月的准备期内,要谋划好安全关停万吨钢铁产能,最终在33天内完成钢铁产线全面停产、分流近2万名职工。这在钢铁行业内并无经验可循。

转型同时也牵涉主厂区资产包的公开转让、子分公司关停资产转让、土地以及“四供一业”的移交等问题。截至目前,济钢主厂区19个资产包的公开转让成交合计29.54亿元,溢价率53.01%;子分公司关停资产转让成交合计万元,溢价率27.67%,资产处置累计回笼资金47.55亿元。资产包总体全部完成拆除,土地移交规范进行,完成第一批约亩土地移交。

在年到年的3年时间中,无钢的济钢也变得更加聚焦,很多事情开始从最初的纸面落到了行动中。

“这几年确实是在不停地摸索。刚停产时,我们提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地、三个园区,就琢磨了两天,这些其实是纸面上的规划。后来又在年提出三大类型、五大板块,将前期的经验归纳总结,最终在年省国资委和山钢集团提出了培育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现代城市服务三大主业。”郭强回忆。

告别了一段历史的济钢,正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向纵深探索。

铁骑路49号

年前后,全国大炼钢铁,以钢为纲,山东需要一家位于省内的钢铁厂。

济钢建厂60周年时,在济钢整理出来的“建厂元勋”口述回忆文本中,多数亲历者年逾古稀,“奋斗、精神、激情燃烧”是他们有关这段历史的集体记忆。

原济南铁厂调度室副主任夏克林回忆,山东在建国之初没有钢铁厂,省内用钢材,需要去国家计划委员会开介绍信,然后到有钢材的地方调运,十分不方便。年6月,省、市有关领导正式拍板,决定在济南市筹建铁厂。

彼时山东省领导抽调了济南市安副市长、济南市重工业局局长初清津等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山东省成立钢铁厂的实施计划。年6月,济南铁厂筹备处成立,夏克林作为筹备处办公室主任,参与筹建的全过程。

“当时预计建厂资金大约万元,省内当时凑出万元,还差万元的缺口。正好河北省也没有铁厂,和山东一样需要从外省调运,听说山东要建铁厂,就主动找来,打算一起参与,这样他们也能分一些钢材指标。”资金缺口由此解决。

选址也颇费周折。夏克林回忆:铁厂址既要临近铁路便于运输,又要适合地质结构条件。“当时请了鞍山钢铁设计院张景春前来帮助设计指导,选择了包括王舍人庄、黄台等几个方案,经过反复比较,最终敲定在历城区铁骑路49号。然后借了马鞍山钢铁厂的建厂图纸,一口气建了4个高炉。”

年5月1日,山东第一座高炉产出第一炉铁水。

与同一时代集中建设的工业企业一般无二,济钢建厂之初,需要从全国各地调配人员。后续生产过程中,技术骨干、炉长、工段长,都是从本溪钢厂、唐钢、鞍钢等大钢厂援建过来的。

几代人的努力,使济钢跨越了几个阶段:年,济钢成为同时期建厂的全国同类型企业中第一个上缴纯利润的;年,钢产量第一次超过建厂设计30万吨的规模;年突破万吨,结束了山东无大钢的历史;3年,钢产量突破万吨,跻身全国重点大钢厂行列;4年,进入全国10大钢厂行列;5年,钢产量突破0万吨,跨入全国千万吨级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行列;6年,钢产量列全国第6位;7年,钢产量万吨。59年中,济钢累计生产铁1.55亿吨、钢1.55亿吨、钢材1.37亿吨,上缴利税亿元。

原济南钢铁厂中板厂厂长邓洪玉,年从鞍钢援建而来。他有关济钢的最初回忆是:“往南看,荒山累累;往北看,黄河没水;往济钢看,尘土横飞”。现在铁骑路49号是济钢职工的住宅区,按照济钢片区的规划,工业旅游发展和黄河生态观景带将形成有机融合。

直至关停,有关钢厂的记忆被封存在济钢3立方米高炉之中。这座在年投产的高炉,曾是山东省内之最。年,按照济钢片区规划,高炉将成为文化设施,与2.5米中板厂、一小型厂以及济钢“凯旋门”共同成为钢铁博物馆的一部分。

“3万方高炉年建成投产,在很多一线员工眼中,就像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亲手关掉它,总归是舍不得的。”时任炼铁厂党委书记赵智珠说。

郭强的关停记忆,是4米3宽厚板轧钢产线和3米5中厚板产线的停产。“眼泪还是流下来了,青春是在这里的。”

年进厂的姜和信,走完了停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事关安全,最后一天没能留给他太多告别的空间。“那天我们忙着去给各种设备停电,对电工而言,所有的设备投产的时候需要我们去送电,停产的时候需要我们去断电。”

但姜和信的父亲,一位老一辈的济钢人,现在偶尔还会问起这样的问题:“(济钢不产钢铁了)是真的吗?”

济钢无钢

去日照钢铁、山钢总部、内退、买断,或者继续留在济钢竞聘上岗?这是年济钢在职工分流过程中,摆在员工面前的几条路。济钢员工数量的峰值是30人,目前留在济钢的约为5千人。

是否留在济钢,心态变化是区别之一。“钢铁主业在,心里踏实,按部就班,不断发展;年6月以后,拿掉主业面对新的市场,像要在海里学游泳,每天都可能碰到新的挑战。”郭强说。

主业关停后,济钢机关人员经历了大量削减,郭强所在的规划发展部相当于此前四五个部门的职能,除了负责战略规划、产业规划、投资管理的职能之外,也承接了此前装备部设备管理、工程管理、招标采购、特种设备管理等职能。

更多的变化在于工作内容,姜和信所在的工作室即经历了这样的变化。年4月,“姜和信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以电工班为基础,当时主要是为钢铁主业的“干法熄焦”工艺生产现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技术服务。熄灭0度的焦炭,此前通过湿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热能也没法回收,后来“干法熄焦”被国家发改委立项为节能示范项目,逐渐对前者形成了替代。

主业关停前,姜和信的工作室是问题导向的,主要针对钢铁生产设备中的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做一些服务生产的创新项目。年停产后,姜和信的个人工作室整体并入瑞宝电气。后者是济钢23家子公司之一,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