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后,原来反对洋务运动的醇亲王奕譞代替奕訢掌握了中央大权。洋务派大官僚中也发生变化。曾国藩早死,曾国荃、刘坤一继任两江总督,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局在他们管辖之下,但他二人并不热衷于洋务。湘系的另一大官僚左宗棠也于年病故。
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一败涂地,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大半被毁,成为物议之的。但是,洋务派军用工业并未停止发展,淮系李鸿章的地位日隆。战后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李任会办大臣,他经营的北洋海军成为庞大的舰队,军火需要也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的洋务派大官僚张之洞事业的兴起。张之洞原属清流派,他在两广总督任内开始筹办枪炮厂、钢铁厂,一举成为洋务派积极分子;同时,他又有自己的办企业的方针和作风。至于张之洞办湖北枪炮厂,后面也要专门介绍。这里只谈金陵、天津等局在中法战争后、甲午战争前的概况。
金陵制造局曾于年建火药局,购买颇为新式的英国机器,日产能力磅,中法战争后始投产。中法战争时,广东、云南、浙江、台湾、湖北、江西等省都向该局定制大炮,共尊。这时该局已开造后膛炮,但产量极少,不能应付。战后,曾国荃即请在洋药加增税厘项下拨款10万两,向美商订购机器,扩充设备,并开始造后膛抬枪。
年后,该局已不用洋匠,自已技术力量落后,常由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派技师帮助。据年刘坤一的一个报告,金陵制造局每年仅造后膛抬枪支,2磅弹子后膛炮48尊,1磅弹子快炮16尊,各种炮弹6万余发,枪弹13万余发而已。按年江南制造总局已造80磅弹子后膛炮,40磅弹子快炮看。其落后情况可见。年,一个外国人贝斯福记金陵制造局说:“中国总办和官吏们似乎不了解他们在制造什么,他们正在大量地制造一种小炮,只能放射一磅重的炮弹。“
天津机器局原以生产弹药为主,虽于年曾开始造林明敦后膛枪,以后并未继续。李鸿章的做法似乎是枪炮要依靠向外洋购买,国内只制弹药。中法战争中,各省要求该局发送的弹药倍增,该局也加工赶造,并添夜工,日产枪弹由颗增至颗。战后,李鸿章扩建北洋海军,天津机器局也制造辅助船舰和海军用具,如李鸿章所说,成为“北洋水陆各军取给之源”。该局办有水雷、水师、电报学堂,也是服务于海军,局内工艺悉赖洋人。
中法战争后,有两件事可说。一是制造栗色火药。天津机器局原有4个火药厂,年产量高时达多万磅,远超过江南制造总局,但都是爆力低、烟尘大的黑色火药。年由约士设计添建了一座栗色火药厂,这比江南局制造栗色火药早15年,在当时是国内最先进的。
但江南局在年就试制无烟火药了,天津局仍踏步不前,另一事是炼钢。李鸿章于年在天津机器局筹设一炼钢厂,向英国订购马丁炉和轧钢设备,由特尔纳负责安装,年建成。张之洞也恰好在年就打算办钢铁厂,他主持的汉阳铁厂几经周折,年才投产,比天津厂晚了两年。特尔纳原是聘来建汉阳厂的,也被李鸿章留下。不过,天津机器局的命运并不长,到年八国联军打到天津,它就全部化为废墟。
广州机器局,中法战争后,由张之洞扩充为东西两局,又于年设枪弹厂,到甲午战争前可日产毛瑟枪弹一万数千颗。这期间,并造炮艇6艘,铁甲船2艘。该局不用洋匠,舰船均由技师黄福华和留学生郑成、曾宗瀛等设计监造。
四川机器局也不用洋人,而是训练本省工徒,兼用手工。据四川总督刘秉璋说,该局竟先于江南、金陵等厂,首先仿造后膛枪。但终因缺乏技术力量,所造枪规格参差,不能合膛,多有走火,终于年停造,到上海洋行去买枪了。中法战争后,云南也开办了机器局,规模都很小。
综上所述,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这30年间,先后由湘、淮系洋务派大官僚和各省督抚开办了军用工业19个单位,雇用工人1万余人,花去的经费约万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