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冬有多冷,带你去鞍钢最冷的地方看一

崭新的日历被开启,也意味着冰天雪地、数九寒冬的到来。

走进钢厂,放眼望去,中国东北特有的冬季画面映入眼帘:厂房棱角分明、树枝孤傲独立,就连那四处延伸的柏油马路也被白雪勾勒出条条线线……室外如同一个巨大的冰柜,除了冷还是冷。

踏着小寒的中雪,顶着凛冽的寒风,记者沿着鞍钢厂区,走近在室外工作的鞍钢人,画出一个鞍钢人战严寒的路线图。这些普通的员工,因为冻得通红的脸庞而美丽,因为这份坚守而可爱,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企业大生产才得以继续……

敬礼!寒风中最令人敬佩的鞍钢人。

灵山料场鞍山钢铁铁运分公司机装厂北矿作业区装卸班

鞍山钢铁铁运分公司机装厂职工在卸竹帘。

随着一声长鸣,一列长途跋涉,由山西驶出一路运行超过80个小时,满载着鞍钢大生产所需焦炭的列车驶入鞍钢灵山料场。

陈文宏和同伴早已做好准备,只待鞍钢与沈阳铁路局做好物料交接后,便跳上车,开始拆除随车而来的竹帘。因为焦炭的体积较轻,在车辆的四周安装了竹帘,以确保焦炭与车厢紧实,运输保质保量。

灵山料场位于鞍钢的最北部,四面空旷,这里也差不多是整个厂区温度最低的地方。陈文宏穿着棉衣、棉鞋,戴着棉帽子、棉手套,站上车厢,只需一阵风,便会把他打得透心凉。“这儿是个细活,下手要轻,不然就会把焦炭搞混沌了,那就有可能影响生产。”上了车以后,陈文宏又和工友交代了注意事项。说话间,他已经和工友们分立四个点,轻轻一个口号,四个人合力把手中的竹帘一起向上提、收紧,待确定竹帘与焦炭完全分离后,再合力放到车辆外面,虽然一个连贯的过程不过几分钟,但是这个粗中有细的活儿还时不时会出现意外,“天太冷了,手不听使唤,经常出现竹帘提不起来的情况。”当天的气温是零下16摄氏度,陈文宏的嘴里冒着白气,脚在地下不停地与地面摩擦,以确保身体的温度。说这话时,陈文宏已经和工友们摘下手套,用嘴呵气暖暖冻得有些僵硬的手。

通常情况下,这列焦炭只在鞍钢停留24个小时,也就是说陈文宏他们必须保证24小时内把所有原料卸下来。一列车,53节车厢,卸竹帘仅仅是第一步。

接下来,这个班的职工还要用沃尔沃装卸车把大宗货物卸下来,并把车底清理干净。如果说卸竹帘是个仔细活儿,那么清车底真是个力气活。可以想象,这些带着温度的焦炭一路颠簸,越聚集越紧密,加之气温不断降低,到达鞍钢后已与车底形成怎样的亲密接触了。

陈文宏他们带着铁镐和铁锹再次爬上车的时候,已经有点缩手缩脚了,一连几个小时的室外作业,让他这个东北汉子也有点畏惧这种可怕的天气。抡起一镐,差不多用尽全身的气力,在车底也不过留下一个小小的白色圆点。“焦炭跟车底冻得太实成了,看来今天这活不好干呀。”陈文宏跟身边的工友小声嘀咕着。大家都在这个岗位干了快20年,什么天气会遇到什么情况心里都有数,“见招拆招”从边边角角的薄层入手,再一点点向中心区域进发,慢慢地那块堡垒越来越小,陈文宏他们也开始有了笑模样。

几个小时的奋战,机车的车底已经清理得差不多了,而此刻,竟然有一滴汗珠顺着陈文宏的脸庞流下来。在这个北风呼啸的天气里,那滴汗珠看起来无比晶莹、透亮。

厂房外鞍钢股份能源管控中心供电分厂检修作业区线路班

鞍钢股份能源管控中心职工在处理电线上的结冰。

四十里钢城,抬眼望去,总会与那些纵横交错的电线不期而遇。作为鞍钢大生产的电力动脉,如何做好这些设备的点检和维修,便是刘忠强和工友们的职责所在了。

一年四季,风霜雪雨,无论怎样的自然条件,高高在上的电线都必须确保输送正常。

一大早,刘忠强和工友们带上工具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查。“可别小看这种日常的巡查,只有日常巡查到位,设备才不会出现异常。”刘忠强做这项工作已经超过30年,心得自然很多。

这些年,刘忠强也养成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夏怕雨、冬怕风,再就是担心气温太低,设备出现异常了。”这不,随着连续多日气温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位于鞍钢厂区产线附近的输电铁塔电线就已经被薄冰包裹起来了。“这里是我们巡查的一个重点部位,因为距离一个水塔较近,随着水蒸气和低温的交融,挂着白霜的薄冰便把电线一点点地裹了起来……”举起15倍的高清望远镜,刘忠强能清晰地看到电线上的状态,“今天中午上去处理吧。”

20米的高空,刘忠强和工友踩着梯子一步步地往上爬,一阵寒风吹来,刘忠强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稍稍停顿,“注意脚下,千万要小心慢走。”他再一次叮嘱工友。小心翼翼地登到了终点,两个人找个最佳的位置,开始用工具轻轻敲打电线。看着那一层薄薄的冰在空中飞舞,再悄悄地随风落下,黑色电线的面积越大,刘忠强觉得心里越敞亮,“这条电线可是确保鞍钢厂区北部轧钢区域的供电,一旦出现故障,企业将会受到损失。”

大概二十几分钟,刘忠强和工友们回到了地面。“冷不冷?”“嗯,还好,走一走就暖和了。”重新检查工具,刘忠强大步走在巡查的路上,条、近公里的电力线路,这便是刘忠强和工友们每天的牵挂。平坦的路,他们快些走,甚至会小跑一段取取暖。崎岖的路,可能有厚厚的积雪,也可能被一堆干枯的树枝阻挡,手脚并用,翻山越岭,也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漫长而寒冷的冬天会延长他们室外作业的时间,身体的寒冷倒是其次,极寒的天气总会对电线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抵抗寒冷的同时,他们想到更多的是如何确保企业供电线路的正常。

一路巡查,刘忠强不时用红外线测温仪测量电线的温度,用望远镜观察电线的状态,他说这些年随着企业的发展,他们巡查的工具也在不断升级,“马上就要使用无人机巡查了,到时候一些偏远的路线可以使用无人机,同时无人机对于故障的判断更准确,这样也更有利于保产……”凛冽寒风中,刘忠强洪亮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鞍钢厂区门岗鞍山钢铁保卫部内保一大队和平桥岗和西门岗

鞍山钢铁保卫部和平桥岗警卫准备检查出厂车辆。

万籁寂无声,即使是身处鞍钢厂区,凌晨时分的和平桥岗也少了白昼的喧嚣,有了些许的落寂。

凌晨2点45分,魏国壮开始整理行头。他先从暖气上拿起烫得热乎乎的鞋垫,先垫上一副又垫上一副,“夜里站岗,最冷的是脚,只要感觉到冷,用不了几分钟就好像有许多蚂蚁在咬你,再过一会儿,两只脚就冻得麻木没有知觉了。”为了给脚保温,魏国壮和队友可没少想办法。冬天的鞋总会大上几号,以便多垫几层棉鞋垫;特意购买了可持续发热的电热鞋垫等等。虽然准备充足,却依旧无法抵御冬夜的寒冷,这不,3点整,魏国壮推开休息室的那道门准备接换队员的时候,还是打了一个激灵,他紧了紧衣领横下心走进夜色中。

在鞍钢主厂区共有9个门岗,分布厂区各处,魏国壮和队友们需要24小时值班,通过对行人和车辆的检查,防范鞍钢国有资产流失。

凌晨3点30分,从厂区中央大道转过来一辆轿车,魏国壮用手示意拦下车:敬礼,并对车辆进行检查。“这么晚了,怎么才出厂?”“厂里有个突发情况,才处理完。”每每夜里值班魏国壮都会跟司机作简短的交流,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的“雷霆行动”,使魏国壮他们的责任心更强了,“通过与司机交流,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状态,有利于发现异常情况。”

车辆放行后,魏国壮突然感到冷意从脚底袭来,这是他这个夜班第一次感到冷。“一天最冷的时候就是这个点儿了,扎心的冷,无处躲藏。”寒意从脚底一点点向上漫延,为了保暖,魏国壮穿了两条棉裤、两件棉袄,但是他知道如果任凭这种冷滋长,很快整个身体就会冻成冰棍。他开始小范围地踱步,以确保脚下的温度。

往西望去,是灯火通明的10号高炉,这一刻,魏国壮突然感到有了暖意,他与高炉上的职工一样都为企业发展作着贡献。再往西4.5公里是西门岗,魏国壮的队员蔡祥龙同样在夜里坚守。

刚过来一辆运载散料的车,蔡祥龙先检查了相关的出厂票据,随后站在扎台上看着司机用铁签子往散料里扎下去,一签、两签、三签、四签,每一下都能听到签子与车底发出的碰撞声。放行!

西门岗出入的车辆很复杂,除了家用的机动车外,更多的是运输货物的车辆,因而蔡祥龙他们也深感自身责任的重大。“这些货物必须确保票料一致,不准出现夹带,更不能出现超载……”

这个夜晚,出入的车辆高达辆,蔡祥龙和队员上上下下扎台,检查各种罐车、挂车,绝不比白天轻松,这里处于鞍钢厂区最西侧,空旷寒冷,没一会儿他的头套上就已经满是冰碴,眉毛、眼睫毛上都已经有了白霜。虽然如此,蔡祥龙却不觉得辛苦,“守好鞍钢的大门,是我们的职责。”

矿山采场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穿爆作业区钻机班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繁忙的冬日生产场景。

从牙轮钻机里钻出来,于松伟拖着冻得有点僵硬的脚,缓慢地爬上车,此刻他全身从上到下都已经被薄冰包裹,发出脆脆的响声……直到换上备用的棉衣棉裤,他才感觉到这口气呼吸得均匀了。

东北冬天的寒冷,于松伟算是深有体会。

今年是他入厂的第31年头,31年里他一直从事这项工作,冬冷夏热,对于温度的感知超过大多数人。

鞍钢矿业大孤山铁矿是典型的深凹露天铁矿,目前已经开采到负米。于松伟工作的地点正是这个巨大“旋涡”的底部,只要下到“沟”里,便意味着与阳光的诀别,别说夜里,就是艳阳高照的晴天,阳光也无法穿过层层矿石直射到这个区域。没有阳光的冬天,是阴冷的,于松伟所从事的工作则把他带到更冷的境地。

穿孔,是鞍钢整个大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我们必须按照生产的进度进行操作,不然会影响企业整个生产。”随着穿孔在负米展开,地下水也会随着穿孔设备往上涌,钻机工作的时候必须有一名职工在设备下方确保挡渣桶运行正常,以免出现反渣,产生废孔。于松伟的工作便是蹲在设备下方,对挡渣桶进行保护,地下水不断地涌出喷射到他的身上,很快棉衣棉裤便被水淋得透彻,那双穿着雨靴的双脚更是早已没有了知觉……

当寒冷与水相遇,留给于松伟他们的冬季记忆便更加浓烈。面对这样的工作状态,于松伟却没有抱怨,反而考虑更多的是设备的状态。“矿里给我们准备了暖风机,劳保棉衣也有几套,企业总是想到我们职工,我们也得回馈企业,不是吗?有时回到家后,我也会把设备状态在脑海里过过,想想哪处需要维修了,哪处又有点不顺了。”

这不,换好了干爽的棉衣,工友发现钻架顶部的滑轮掉道,于松伟赶紧抓起暖风机上烫得温热的手套,快步走出去往钻架上爬。风依旧刺骨,整个身体暖过来的于松伟脚下的步伐也很快,“只有尽早把钢绳放到轮槽里,钻机才能顺利运行。”

放好钢绳,钻机又一次轰轰隆隆地响了起来,好像在为这寒冷的天气加油呐喊,于松伟带着对于企业深深的爱,带着这份责任与担当,又一次钻进设备的下面,开始新一轮的工作。纵然全身还是会被淋湿,但是心头的那份温暖却怎样也抹不掉。

施工现场鞍钢工程发展工程技术公司总承包项目

“精心组织创新设计,严抓质量确保工期。”一大早,走进鞍钢股份炼铁总厂西区烧结机新建活性炭烟气脱硫脱硝施工现场,身为项目副经理的郭普庆立即感到一阵寒意。

96根8米高、鳞次栉比的钢管柱,金属的质感更加营造出冰冷的感觉。寒风迎面吹来,打在脸上生痛,虽然入厂仅有两年时间,但是经常出入施工现场的郭普庆已经体会到冬季施工的不容易。

正在施工的项目是鞍钢股份炼铁总厂烧结机实现超低排放的改造项目,改造后能够实现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小时均值不高于10毫克/立方米、35毫克/立方米和50毫克/立方米。说起来,这个项目是鞍钢重要的环保改造项目,也是郭普庆入职以来接手的“投资最大、工期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项目。

东北的冬天,天寒地冻,无论对人还是施工质量都是巨大的考验,然而对于95后的郭普庆来说,身体的寒冷远远没有施工难度大更让他忧心。

为了确保工期,从去年6月份项目实施起,郭普庆几乎就“长”在了工地,“只有在工地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类问题,以保证项目如期完成。”

郭普庆深知冬天施工安全是重中之重。早上刚踏进工地,他便召集各方人员开会,“再次强调一下安全,绝不能因为冬季天气寒冷,大家便掉以轻心,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确保生命和财产安全。”

散会后,他又找相关人员交代了几句,“你那个区域,是不是应该安装安全警示牌。天气越来越冷了,大家穿得多,行动也不如以前方便了,上上下下都得小心点。”说话间,两个人的口中吐着白色的气体,瞬间消失在空气里,随之又一团白色气体涌出。“这天冷的,嘴都不好使了。”郭普庆自嘲地笑笑。

因为天气寒冷,焊接作业的难度加大,而目前工地上大多数的工作都是由焊接完成。从梯子上走下来,郭普庆又强调焊接的质量,“加强施工质量,焊接时一定要精益求精,千万不能出现裂纹。”

身为一名新鞍钢人,郭普庆在工地里与天气较劲的同时,也保持着对项目的高度责任感,在他心中只有一条定论,那就是“保证工程质量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记者王颖

来源鞍钢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摇篮鞍钢,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邮箱:hz

people-energy.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3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