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钢三线建设者徐天佑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表现 http://pf.39.net/bdfyy/qsnbdf/140505/4383447.html

一片热土一抔情怀

徐天佑,水城钢铁公司原料处原处长,一个有着66年党龄的退休老干部。

学生时代,为了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徐天佑投笔从戎,参军报国,尔后随部队从东北辗转重庆。又为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三线建设号召,退伍辗转贵州支援三线建设,作为军退干部,在水钢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带着大批人马到了水城。就这样,便一辈子在这里扎下了根。他满怀着一颗忠诚于党、赤诚为党的红心,为建设三线、建设水钢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终身和子孙……说起自己的从军经历,徐天佑自嘲地说:我呀,用三句话就能概括我当兵的经历:“当兵没打枪、援朝没过江、解放战争没赶上”!

年,17岁的徐天佑在离家6公里外的一所小学上学,那时候他正在读高小即将毕业,高小在那个年代就是高级小学,相当于现在的5、6年级。在当时来讲,高小毕业生已经是比较有文化的了。就在快毕业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徐天佑和他的同学们听说部队要征兵,是国家号召全民要响应祖国号召,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听此消息,年轻气盛、满腔热血的徐天佑和他的同伴们便直接去部队报了名。

徐天佑投笔从戎,用他自己的话讲,当时那是啥都不想,就一心想当兵,这件事根本也来不及告诉父母家人,直接就去报名了。徐天佑和同学中午报名,下午6、7点左右就跟着带部队的人走了,去哪里?干啥去?他们根本不知道。一口气走了一百多里路,晚上连觉都没睡,连夜赶到了丹东。到了驻地,换上了军服,当时的军装还是国民党的装备,只是在胸口处换了写着军人信息的军牌就算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他们换下来的旧衣服由部队寄回老家之后,父母才得知自己的儿子去了部队。

徐天佑成绩很好,入伍后,辽东军区成立炮兵营,专门在这批新兵当中招募人组建炮兵营。经过考试,又在这人的新兵当中组建50人的炮兵侦察营,因为成绩好,徐天佑成了一名炮兵前沿阵地的炮兵侦察员并且是侦察兵当中最高级别的地测兵。当时炮兵部队的教员都是从国民党部队俘虏来的。于是,这帮新兵便跟着教员边学边干,不断提升自己的实操水平。年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军要在沈阳成立沈阳高级炮兵学校,孔从洲任炮兵学校校长。年底迁到沈阳第五炮校。同年整个炮兵侦察营又从沈阳迁到重庆陈家桥第三炮校。徐天佑随军转战到了重庆。

两年后,在一次体检中,徐天佑被查出了右肺部有阴影,部队首长得知情况仔细考虑后找到了徐天佑。首长说:“小徐啊,目前根据你的体检情况来看,你的身体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工作了,看来只能转业到地方去工作了”。甘肃、宁夏这些西部地区当时很缺乏人才,部队首长的意思想让他去这些地方当个领导干部,当时徐天佑没有答应。一天,徐天佑和政委聊天,闲谈中得知政委的哥哥在贵州工作,听说贵州气候适合养病。徐天佑想:要是能去贵州就可以把自己的病养好,只有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出力。徐天佑便找到部队首长透露出想去贵州的想法。经领导同意后,年底,徐天佑一家便从重庆转到贵州,到贵州人事厅报到,徐天佑被安排在人事局办公室专管干部人事。

年年底,在“五七”干校学习半年之久的徐天佑接到通知,要求他到水城青杠林林场工作(水钢,当时出于战略保密,定名为水城青杠林林场)。(五七干校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了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和让干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将党政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教师等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的场所。)因为青杠林林场是“三线”建设项目,需要人才支援,主要是上马年产50万吨生铁铁厂项目,当时铁厂的矿石来源主要是水城观音山矿,此处的矿石含锰元素高,因为锰属脆性材料,用于制造炮弹、手榴弹,爆炸威力强大,是兵工生产急需的生铁。铁厂的建设需要徐天佑这样的专业人员。本可以不来水城的徐天佑在这种情况下,听说水城这边全部都是从东北鞍钢来支援建设的工人。他想:东北老乡多,今后在这里工作,大家都是老乡也好处。于是,他带着支援水钢的名干部,举家来到了水城青杠林林场,这一来便在这片热土上扎下了根。

水城,满目荒芜,“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尽管年已经开始的三线建设基础设施已经开工建设了,但后期设施却一直跟不上。当时的水城,从西至东就没有像样的公路,而且即便是当时的人民路(原称振兴路)也是一条烂泥路,作为省厅组织组来的领导干部,刚到这里的徐天佑也和其他三线建设者一样,穿着长长的雨靴一脚踏下去稀泥巴就糊到了半截靴子,整天的阴雨绵绵,很难见到太阳。

当时的水钢,物资匮乏、人员不足。除了从外地特别是鞍钢来的第一批老工人外,技术工人、后期服务人员也严重不足。作为组织组的组长,看到这种情况,应水钢领导的要求并征得省厅同意,徐天佑先后多次回贵阳把大厨、医护人员和有关的服务人员从贵阳等地招调到水钢。其中的一种做法就是以解决“五七干校”的干部家属子女的就业问题把相关人员招录到水钢来。就这样,徐天佑前后从省城调集了一千多人来到水钢支援建设。水钢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徐天佑在水钢劳资组负责组织人事工作。

(图片摄影:邓崇高)

那时候,水城条件之艰苦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物质条件极度缺乏、环境艰苦,吃的吃不好、住得住不好。生活物资极其缺乏的年代,买个菜都没有地方,还要从水钢焦化山翻山越岭往返4个多小时到德坞去买些老乡种的蔬菜等。正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时间长了,老工人们开始稳不住了,从鞍钢到水钢支援建设的一共两批工人,第一批来的工人部分家属悄悄随丈夫到了这里,但他们的户籍关系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那些独身从鞍钢过来的老职工开始想家,带家属来的老工人也因为家属和孩子没解决户籍和工作问题,他们不安心工作的情绪和苗头开始显现出来。水钢准备再扩大生产规模,技术工人远远不够,加上老工人不安心等因素,势必会影响水钢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领导要求徐天佑想法招工扩充工人队伍。徐天佑向领导提出自己的想法:要想扩大规模就得稳住职工队伍,要想稳定职工队伍就必须解决鞍钢来援建水钢职工的后顾之忧。凡是来水钢的老工人,先解决他们上山下乡的子女和家属户籍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就能够取得一举两得效果。经过公司领导同意上报省政府,徐天佑又接连跑了多个部门,直到找到国务院“三线”办公室。

多方面协调才拿到国务院签署给辽宁省的批文,从辽宁调迁鞍钢工人家属到贵州水城并安置户籍、解决就业问题。带着一纸批文,徐天佑来到辽宁鞍钢找到当时负责人。说到这事,徐天佑说:“他们都很牛啊!根本就不买我们地方的帐。拿批文给他看,他爱理不理,还在那里漫不经心打台球”,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开口,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徐天佑终于按耐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冲上去一把揪住那人的领子说:你有什么不起!老子也是当过兵的人,更何况老子还是朝鲜志愿兵!今天,你办也得办,不办也得办!对方一看这个阵势只好乖乖把事情办了。就这样,鞍钢老工人的家属户籍解决了。徐天佑前后两次一共解决了多人的户籍、工作籍,从到组织组工作的那天开始,徐天佑前后为水钢引进了余人,为水钢人才储备、技术支撑、职工队伍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说到这事,徐天佑说:“他们都很牛啊!根本就不买我们地方的帐。拿批文给他看,他爱理不理,还在那里漫不经心打台球”,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开口,实在等得不耐烦了,徐天佑终于按耐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冲上去一把揪住那人的领子说:你有什么不起!老子也是当过兵的人,更何况老子还是朝鲜志愿兵!今天,你办也得办,不办也得办!对方一看这个阵势只好乖乖把事情办了。就这样,鞍钢老工人的家属户籍解决了。徐天佑前后两次一共解决了多人的户籍、工作籍,从到组织组工作的那天开始,徐天佑前后为水钢引进了余人,为水钢人才储备、技术支撑、职工队伍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人员的问题解决了,住房又成了新问题,职工、家属总不能老是住在那一点就着火的油毛毡、干打垒吧。当时职工家属普遍住的是油毛毡房子、一排排连成片,没有平地都住在半山腰上。毕竟是一个家呀,这一把火烧掉了,谁还能安心工作呢?特别是遇到火灾的时候,一旦一家着火便成片地毁掉所有挨着的房子。徐天佑亲眼目睹了三场大火,那火一旦着起来用徐天佑的话讲就像是燎鸡毛一样,消防车上不去,水也上不去,人们也只能干瞪眼看着熊熊大火任意肆虐,片刻间就把成片的油毛毡房子烧得片甲不留。五号点、动力山几个地方的大火徐天佑亲眼目睹,那火灾后的惨状令他至今也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年,公司领导又把徐天佑调整到房产处,负责水钢家属区建设。徐天佑想:家属区总不能建在钢厂里边吧,他决定到水城(现荷城花园)征地。但征地工作哪有那么容易?在几经和当时水城当地负责人对接无果,外边的土地实在无法征用的情况下,徐天佑便在先后担任一、二、三建筑公司(现赛德公司)负责人期间,为水钢承建起了一栋栋家属楼。于是,便有了一栋栋家属楼与厂区相融交错的十里钢城景象。期间,徐天佑还协调有关部门在水钢最高的一座山上安置了一台大功率电视发射塔,这座电视塔覆盖了水城周边几十公里范围,为解决当时的职工、居民的电视收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这座屹立着的电视发射塔依然矗立在那里,就像是一个哨兵,顶着风、迎着雨、寒冬酷暑巍然不动!就像为“三线”建设做出贡献的老一辈建设者,挺拔、巍峨、威武不屈!它是水钢发展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见证。

年,水钢要上炼、轧钢生产线。徐天佑又被委派到基建指挥部负责炼钢、轧钢厂的征地工作(三块田)。在克服种种困难之后,征地工作顺利完成,水钢炼钢厂、轧钢厂也分别顺利建成。

水钢生产规模上来了,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水钢总排在水城官厅一带,从水钢排出来的污水总量是立方米/小时,污水排放带来的污染问题惊动了有关部门,也惊动了国务院。在这种情况下,徐天佑又受命到环保处工作解决污水问题。5年时间,徐天佑带着人马修建污水处理厂,大搞环保建设。最终,水钢的排污通过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验收。在环保处工作期间,徐天佑带人在笔架山进行大量植树,以此来缓解水钢的空气污染。如今的笔架山,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笔架山公园成了十里钢城这片热土上,水钢职工休闲、锻炼、健身的好去处。

80年代中后期,由于拖欠,大多数的国营、乡镇、私营企业都面临缺乏资金而难以扩展生产,水钢也不例外。巨额未清偿的债务拖款使水钢或不能进一步向银行申请贷款,或难以申请到信贷,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在此情况下,徐天佑临危受命又到了原料处去清欠其他企业拖欠水钢的欠款。当公司领导找到徐天佑安排调整工作事宜时说:“老徐啊!你就是咱水钢的一块砖啊,组织哪里需要你就要把你搬到哪里”。徐天佑笑着说:“我就是块黄泥巴,随便你们往哪里抹吧”!其实,在水钢工作的这些年里,徐天佑真的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填。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境界,哪里需要就冲到那里并且干得很好!

徐天佑17岁入伍,32岁退伍转地方。为支援三线建设毅然举家到了水钢,在水钢工作的25年间,徐天佑从不计个人得失,不讨价还价坚决服从组织分配。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老兵的磊落情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无愧“三线建设者”这个光荣的时代称号。

如今,86岁的徐天佑老人精神健硕,每天坚持徒步20公里锻炼身体,我们衷心祝愿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