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留法岁月光荣与梦想中国教育新闻网

大西洋的蓝色海岸边,阿尔卑斯山的朗朗雄峰下,座落着三边伺水的文明古国法兰西。一战后的法国正处于工业、艺术、文化加快恢复发展阶段,一群矢志报国的热血青年敏锐地将目光望向了蓬勃发展的法兰西。年3月至年1月,先后20批多名中国青年留学法国勤工俭学,抱着“且工且读、学以报国”之梦想,探索中国的出路,寻找救国的可能方向。

短短几年时间,尽管劳作辛苦,这群心怀强国热望的爱国学子,潜心学习、勤勉观察、积极探讨,既在救国道路中走出并实践了红色信仰,也在周折里点亮了科学火种。这段留学史,既培养出革命征程中的卓越领袖与不朽脊梁,也涵养和托举了一批新中国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的中坚。

一部留法勤工俭学史,既是一部中国青年以绚烂青春报国求索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映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旧貌换新颜的进步史。它在历史中铿锵有声,当我们回首和阅读那一段留法岁月,依然心潮澎湃。它激励着继往开来的中国学子们,把握时代的呼唤,在留学岁月里继续砥砺前行,锤筑坚定的光荣与梦想。

救亡图存:磅礴的时代使命

20世纪初的国际局势动荡不安,世界刚刚经历了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自鸦片战争以降,“黑暗与沉寂”笼罩着中国,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帝国主义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环伺在侧。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虽已启民智,但救国图存的“共和国道路”并未走通,北洋政府军阀割据、袁世凯复辟帝制,仁人志士与有为青年在内忧外患中、风雨如晦里仍坚韧不拔地在探索着中国独立自主、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的道路。

在探索中,法兰西共和国让他们眼前一亮。20世纪第二个十年末,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励精图治的法国领导人迅速带领国家进行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调整。在收复了阿尔萨斯与洛林两个原料与燃料重镇后,依托着《凡尔赛条约》德国赔付的巨款,法国大力推进着战后重建与恢复工作。很快地,法国实现了工业人口对农业人口的第一次超越,法国的工业生产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异军突起,成就了仅次于美国柯立芝繁荣的法国繁荣。无疑,处在海权与陆权学说两个最优地缘位置的法国,在20世纪20年代里是一颗闪耀的星星。

最早叩开留学法兰西之门的是晚清朝臣李鸿藻幼子李石曾。作为中国第一名留学法国的学生,他在促成20世纪20年代中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得益于他的推动,近代中国在海外的唯一一所大学里昂中法大学于年成立。在多年的留学生活中,李石曾萌生了“勤于做工,俭以求学”的想法,并与蔡元培等教育界人士达成共识,希望让贫家子弟也能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缴纳昂贵的留学费用,了解现代科学知识,了解法国现代工业社会,反哺中国的发展。年,留法俭学会成立。经过长达7年的筹备,年春天,第一批留法学子登上驶往法国马赛的轮船,开始报效国家、不负韶华的留法岁月。

一边是发展正盛、对劳工有着迫切渴望的法国,一边是探索着救国富强之路与现代科学知识的中国青年。志同道合的青年学子们开启了留法逐梦、奋斗为国、注定不平凡的传奇故事。

逐红色信仰洒科学火种

最初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有着明快的节奏。尽管许多学生除了一张船票别无所有,但对法兰西是“希望与梦幻之地”的畅想让学生们觉得找到了新世界的入口,他们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为了实现半工半读的理想,有的学生甚至需要每日工作10-12小时。尽管如此,王若飞在日记里写道,工作环境恶劣,时间长,但每日仍能读书,感到欣慰;他还勉励自己要热爱劳动,以劳动为契机了解法国工人与工人运动,并以此作为了解共产主义的启蒙。

事实上,弥补战后法国劳动力缺口的这些学生主要从事的是锉工、钳工、轧钢工、制鞋工、翻砂工等技术不复杂、没有语言要求的工种。尽管出卖着苦力,但学生们依然朝气蓬勃。李富春在当钳工时还依据所见所闻写下了小说《一个法国兵的忏悔》,此外,他还联合李维汉等组织了勤工俭学励进会,号召留学生们互相支持,共同做工、共同读报、共同学习。当时才19岁,在施耐德工厂做工的陈毅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信,表示对现状挺满足,3年后将可实现志愿。

组织了大批湖湘青年来法的蔡和森也每日驻留在杜吉公园,翻译《共产党宣言》,以自修的形式寻找救国于苦难的信仰与真理。年8月,蔡和森、向警予组织了蒙达尔纪辩论,探讨中国到底需要的是温和的、以教育为工具的革命,亦或是激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与会者达成共识,中国当以无产阶级获得政权的方式实现社会改造,要建立共产党!就这样,像蔡和森一样的青年学生,通过留学,更加清晰地了解了自己的使命,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想法与规划。

可惜,美好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太久。年,法国经济出现危机,工厂大批倒闭。失业人口的增长让法国决心将职位优先留给法国人。到年夏天,许多学生仅仅依靠着华法教育会的5法朗补助度日,有的终日以土豆为食,以致无法消化或中毒,十数人死亡。留法勤工俭学生似乎被逼到了生死绝境。学生们向北洋政府驻法公使陈箓求助却遭遇冷漠拒绝。

无工无学的境况让留法学生站在了迷茫与困境的十字路口。年以后中法大学、中比大学拒收勤工俭学生的决定加剧了学生的人生至暗时刻。当北洋政府此时仍密谋向法国借款打内战时,学生们决定,哪怕穷途末路、势单力薄,仍要行动起来。年9月,在周恩来、赵世炎、陈毅等核心成员的领导下,留法学生空前团结起来,他们举行了拒款大会,发起了占领校舍运动。很遗憾地,由于势单力孤,学生们最后被法国军警拘押进了蒙吕克军事监狱,并于当年10月将名学生遣返回国。

被遣返回国的留法勤工俭学生大部分踏上了追寻红色信仰的道路。年,李立三领导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年,蔡和森、李立三等领导了五卅运动,随后,赵世炎等领导了天津、唐山大罢工,陈延年领导了省港大罢工等等。这些罢工有力地向国际帝国主义示威。正是留法的岁月培育了他们对国际工人运动的敏锐观察,以及大革命时期的优秀领导力。

没有被遣返的勤工俭学生们则从两条路实现抱国的梦想。年,赵世炎、周恩来、刘伯坚、陈延年、陈乔年等密会,在布洛涅森林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年至年期间,周恩来、邓小平等一起出版了13期《少年》杂志,旨在团结欧洲华工,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红色革命的组织越来越强大,表明“在法兰西的留学生并不是置身事后”,而是一直追寻着红色信仰,支持、应援着国内大革命的汹涌浪潮。这种情势一直延续到这批学生前往苏联,或回到国内。

除了革命梦,留法勤工俭学生们还有飞行梦、印刷梦等等。几经周折,最终留在法国继续求学的的勤工俭学生继续为了“科学救国梦”而奋斗。这批学生里先后有40余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中间有中国生物学的奠基人、中国放射性化学的奠基人、中国当代美术大师、文学大家等等。他们在艰苦的生活里继续磨砺自己求学的坚强意志,以踏实的努力践行最初的报国梦想。最终这批学生以科技、以画笔、以文字、以诗歌、以工程回报祖国。郑大章、朱洗、林风眠、林金发、盛成等口熟能详的大师都是这一批“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梦的突出代表。他们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努力为新中国拨洒下了科学与现代技术的种子。

光荣与梦想:继往开来的留学接力棒

转眼百年。当初夕阳照映下,随着瑰丽海景扬帆而去的留法勤工俭学前辈们已被载进了史册,他们用勤勉、勇敢、努力、壮烈的一生书写了中国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精彩历史。一百年前他们响应时代的号召,毅然去国、救亡图存的身影仍然给予我们无限的激励。斗转星移,时代变换,今天的我们安然享受着由前辈浴血奋斗换来的承平时代,我们也有更多机会留学,在异国他乡汲取各种优秀文化、科技创新的养份。虽时势已变化、场景已变化,但我们依然应保留留法勤工俭学前辈们身上流淌着的留学精神气质。我们仍然需要承继时代的号召与荣光,在报国的宏志里追寻个人的梦想。

当前的中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这个时代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要再创新高地,人文社会学科需让世界听懂中国。作为文科留学生,我在留学过程中,需要探知西方、非洲学术及日常话语背后的价值观,了解在社会世界里流行的思想潮流,感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忧伤与欣喜。这些是冷冷的铅字之外鲜活的生命与情感,也是沟通的基础。时代号召的不仅仅是科技强国,也需要打开复杂国际形势背后温情的世界,让世界听懂中国、理解中国、欣赏中国。对于所有留学生,特别是文科留学生,在硬科技之外,更需要深度的人文交流与沟通。

一百年前,我们为救亡图存向世界取经。一百年后,汲取西方经验、糅合本国传统文化智慧及科学技术努力,我们已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向上、繁荣、精彩的中国。这个中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欣赏。除却以科技为引领的技术对话,在人文的领域,我们需要更加平等深入的交流沟通。我们需要在平等、平视的基础上以精深、扎实的学术作品向西方表达自我,自信地展示我们的古老文明与价值体系所深藏的哲理与智慧。

让世界理解中国,这是时代交予我们这代留学生的任务与荣光。我们当以留法勤工俭学前辈们为榜样,传承我国留学前辈的精神气质,在为国家奉献的时代洪流里粹炼个人的理想与价值,不负青春,报效祖国,感恩时代!(作者黄立志系南非金山大学中国学联主席)

作者:黄立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