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需要西德:顶住苏联空中打击
:随着“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抗的持续,原本是二战“罪恶轴心”的德国,却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被西方国家再次重新武装了起来,并竭尽全力帮助其迅速重建了装甲部队。当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此举,并不是一片好心,只不过是需要联邦德国国防军能够代替北约部队顶住苏联的第一波攻势而已!
但是作为二战中后期迅速壮大的苏联红军,当时已经不仅仅是拥有数万辆各型坦克的地面“装甲洪流”;更是装备数量庞大的各型战斗机、轰炸机。这样一来,北约原本只抵抗苏军的地面冲击就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果再加上高性能的各种对地打击空中力量的支援,那么北约联军极有可能被苏军迅速打穿整个欧洲防线!
于是,作为“桥头堡”的联邦德国国防军,在重建初期主要使用美国援助的装甲车辆,直至联邦德国新开发的豹1型坦克于年投产后,才逐渐取代美援的M48巴顿坦克成为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与此同时,苏联空军对北约地面部队已构成与日俱增的空中威胁,苏联当时除了已装备苏-7战斗轰炸机,苏-17战斗轰炸机也即将服役,还有经过武装的米-17直升机,以及由此机型发展而成的米-24雌鹿直升机,都可对联邦德国陆军在战线前沿的装甲部队造成严重打击。
但是联邦德国国防军手里可以与这些苏联空中精锐相抗衡的,也只有美国援助的M42型防空炮,但该车是由轻型坦克底盘改装而来,没有雷达系统,炮手只能依靠建议的光学瞄准器进行人工瞄准与射击。由于炮塔没有封闭防护,导致人员生存性低下,更是无法在核生化环境下生存。并且M42防空炮由于依靠人工操作瞄准和射击,所以反应时间较慢,无法迅速捕捉到苏军已经大量装备的武装直升机带来的威胁。于是联邦德国急需一种新型自行高炮,用提替代落伍的M42防空炮,来执行伴随装甲部队执行作战任务!
“猎豹”防空车有个好底子
年联邦德国开始了新型防空车的研制工作。但新型自行高炮的研制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好思路,毕竟德国在战败后大量的工程师和武器研制资料,都被美国和苏联所瓜分,现在即便只是研制一款难度不大的自行高炮,也有不小的困难。其实联邦德国早在60年代中期就已经搞出了一种自行高炮,采用装甲运兵车的底盘并安装了一个双联装30毫米机炮炮塔,但限于火炮系统太过复杂,性能也没有达到联邦德国国防军的要求,最终该项目被取消。
虽然这个“装甲车底盘+机炮炮塔”的设计最终夭折了,但这只是卡在具体技术瓶颈上而已,基本设计思路却并没有问题。毕竟对手苏联当时新装备的ZSU-23-4“石勒喀河”型自行高炮采用的也是这个组合模式。于是,联邦德国国防军就想起了刚刚服役不久的“豹1”型主战坦克来。
其实,当时之所以选用豹1主战坦克的车体作为新型自行高炮的底盘,除了使其拥有与装甲部队同样的机动性外,还能减轻后勤维护的难度与负担,当然了,这样也更省钱!于是在车体底盘确定后,剩下的就是开发与之配套的先进炮塔与高性能火控系统了。
在这个阶段中参与竞标提供设计方案的公司中,有很多我们直到现在也是耳熟能详的“大牌”公司:莱茵金属、西门子、保时捷等。于是,在这些实力雄厚的公司参与之下,年联邦德国国防部就已经得到了2个设计团队提交的原型车用以测试。其中一个团队的原型车叫做“斗牛士”,采用莱茵金属设计的30毫米口径的机炮,德律风根的追踪雷达及火控电脑,西门子的搜索雷达及保时捷设计的炮塔。而另一辆原型车名为5PFZ-A,采用瑞士欧瑞康的35毫米口径KDA机炮,荷兰讯号公司的雷达,瑞士康特拉韦斯的火控系统,西门子的射控系统及克劳斯-玛菲设计的炮塔。炮塔的基本设计来自厄利孔为其35毫米机炮而设计的GDP炮塔,克劳斯-玛菲将原本由铸造组件构成的炮塔修改为使用轧钢及焊接构成。
两种设计方案的原型车在经过联邦德国国防部的多轮测试后,终于在年5PFZ-A设计方案中选!而该方案选用的厄利孔35毫米口径KDA机炮,在火力测试中超过采用30毫米口径机炮的射程与威力、优于40毫米口径机炮的备弹量、并使用了稳定可靠的双向供弹模式,这些优点都成为这个方案获胜的最重要因素!
之后虽然联邦德国国防军要求5PFZ-A方案进行改进后生产B型原型车进行进一步测试,但当时联邦德国的国防预算开始紧张,新型防空车的研发计划投入也不小,所以该计划暂时被延期。但由于这种新型自行高炮性能出色,又是北约集团希望联邦德国尽快装备以制约苏联空军的重要武器装备,所以新型自行高炮终于在年获得了联邦德国国防军陆军的命名——猎豹。之后,改进后的B型被确定为国防军新装备并进入了量产。
猎豹自行高炮:被拉长的“豹子”
猎豹自行高炮采用“豹1”主战坦克底盘,战斗全重46吨,由于加长了车身,战斗全重比“豹1”主战坦克还要重。全封闭炮塔安装在车体中心位置,全车共有乘员3人,其中车长和炮长位于封闭炮塔内部,通过炮塔顶部一个长条形的共用舱盖出入。驾驶员位于车体右前侧,座舱盖上方有防护网罩,以保护开舱驾驶时驾驶员的头部不被炮塔旋转所伤。车内还安装了NBC防护系统,具有整体“三防”功能。另外在车体底部,还安装有2台电力驱动的抽水机,用于在车辆涉水行进时及时排出车内积水。
猎豹自行高炮配备两门厄利孔35毫米口径KDA机炮,装有雷达及火控系统的双人炮塔,参与研发的欧瑞康公司将这款炮塔称为GDP-C02,除了可安装在豹1型坦克的车体上,也可安装在其他坦克的车体上,可用于争取更多国际客户。猎豹自行高炮由于使用了豹1主战坦克的车体,所以其装甲防护与豹1型坦克相仿。炮塔的设计因为需要配合高射炮的射角、加装雷达和火控系统,外观比原版的豹1型炮塔高大,雷达及各式电子设备的配置,以及散热系统的安装,都使炮塔内部设备的重量大幅增加。但由于需控制炮塔的整体重量,所以炮塔的防护力不如豹1主战坦克的炮塔,猎豹自行高炮的炮塔装甲只能抵御小口径武器的射击。
但考虑到猎豹自行高炮主要是为前线作战单位提供低空防卫,并在装甲部队中与主战坦克协同作战,并没有什么需要其单独与敌方地面部队直接交火的需求,因此发挥防空作战的效能远比为其配备厚重的装甲防护更为重要。而另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猎豹自行高炮的行进装置和“豹1”主战坦克大同小异,但由于猎豹自行高炮车体较“豹1”主战坦克有所加长,所以在第3和第4负重轮之间的轮距较“豹1“坦克同样位置的轮距更宽。
持续进化的“猎豹”
猎豹自行高炮装备的两门厄利孔KDA型35毫米高炮,一左一右分别安装在炮塔两侧,外置式火炮不仅在维修上更加方便,在开火射击时火炮残余烟气也不会进入炮塔,这种设计对于乘员以及炮塔内的大量火控电子设备来说都是福音。该炮身管长毫米,高低射界从-5度到85度,方向射界可达度,最大射程在12.8千米,有效射程4千米。该炮理论射速50发/分,单炮备弹发,其中对空高爆燃烧弹发,对反装甲的穿甲燃烧弹20发,根据目标不同射速为-发/分。
但因为猎豹自行高炮造价高昂,同期的豹1A4主战坦克只需要万马克,可猎豹自行高炮单价竟然高达万马克,这就直接导致其制造数量全部只有辆。但随着苏联解体,欧洲国家纷纷裁军退役大量装备,包括德国在内多个猎豹自行高炮的使用国都退役了部分或全部车辆,但也有原来一些对猎豹感兴趣但因新车价格高昂而作罢的国家,现在也纷纷借机会买了一大批二手猎豹自行高炮。可后来由于此车的原厂零件很多早已停产,特别是精密的火控系统所需的维修保养费用相当昂贵,购入猎豹自行高炮二手车的国家,也被维修困难及升级所费不菲的问题困扰。甚至还发生过智利陆军因为猎豹维护费用昂贵及预算不足,已将四辆已到手的二手猎豹自行高炮退还德国的情况。
可是两德统一后的德国陆军,虽然已经封存了一批猎豹自行高炮,可是现役的一些还是需要进行升级延寿,于是陆续在90年代开始对部分猎豹自行高炮升级到猎豹1A2的规格,除了升级火控系统外,还对其厄利孔KDA型35毫米高炮的AHEAD炮弹替换为新型号,并在机炮两侧加装了2枚毒刺防空导弹,使其从单一的自行防空炮升级为较先进的“弹炮合一”系统。可是虽然升级后的猎豹性能提升明显,可是受限于冷战结束后的国防预算大幅下降,德国陆军被迫放弃了进一步对猎豹自行高炮的升级计划,而且还顺手封存了绝大多数猎豹车辆,最终装备数量也缩水到了94辆。
但随着俄罗斯国力的长期萎靡,德国的国防压力持续下降,连陆军的各种豹1、豹2主战坦克装备数量都处于退役和不断下降的状态下,此时像猎豹这种辅助战斗车辆自然更不受重视,并且随着现代化武器的飞速发展,猎豹已经难以应对未来的高科技战争。于是德国逐渐在年后,装备了性能更先进的LFKNG导弹系统和MANTIS火炮系统组成的LeFlaSys系统,实现了“精兵国防”政策,希望用少量高科技武器撑起国防重任。可是,现在随着俄罗斯对北约扩张的激烈反应,恐怕北约各国的“精兵国防”方针越来越难以走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