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位太钢人的呐喊
年,一位家在赵庄的太钢工友,就自己的居住问题,向政府信箱写了一封信,反应情况。可结果却是石沉大海,悄无声息。
亲爱的市长您好,谢谢您百忙之中看到我的这条留言。我家住在大同路赵庄旧区,这边的房子是年的房子,已经有39年的历史了。楼梯有很多缝,有洞,是预制板房。这从建筑方面讲,我们的房子已经是危楼了。连4级的地震都经不起的,我们住的也是心惊胆战。小区里的住户都是太钢的老职工,我们周围的规划已全部完成,唯独空下了这个小区。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问题。我的爷爷、父辈,都是为太钢奉献过一辈子的人,我们想住个安全的房子!这个危楼,如果发生如地震意外,这个责任谁来担?39年的房子,太原现在还有多少?求求市长,能否想想办法?把我们的危房拆掉,四周都是新建,市政建设非常好,留下这个破的不能再破的地方,是影响市容市貌么?再次恳求市长!期待您的回复。
实际上,类似这位太钢工友的情况,在北城,在大同路沿线,还有很多很多。
程南小区、程北小区、钢城公寓、林场宿舍、赵庄旧区宿舍、单身宿舍楼……等等等等,大大小小几万口人的居住生活区,都是二三十年没有变化,仿佛被城市的发展所遗忘,时间停滞一样。
02激情岁月
年,孙中山到太原视察,认为山西“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前途不可限量”。
年,阎锡山开始筹建西北实业公司。
年,太原解放,钢厂重回人民的怀抱。
年8月,西北炼钢厂改组为西北钢铁公司,隶属于中央重工业部,下辖炼焦部、炼铁部、炼钢部、辗钢部、动力部、矿业部等生产部门和医务所。
年4月,重工业部将西北钢铁公司更名为太原钢铁厂。
年,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把太钢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决定在太钢建立以冶炼和锻造特殊钢为主的电炉炼钢部,生产特殊钢。
年4月和9月,电炉炼钢部(原第三炼钢厂前身)、薄板部(原第二轧钢厂前身)相继成立,太钢开始了生产特殊钢、优质钢的历史。
全国企业报中惟一由毛主席亲笔题写报头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再加上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对新中国全面封锁,由此,国家做出重要决断,要首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不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年4月,冶金部编制《太钢扩建补充设计任务书》,并于年获国务院批准,确定太钢发展规模为年产万吨优质钢,建成我国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随后,太钢开始向北扩建厂房、上马新项目。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太钢的工人队伍开始扩大,而北面的程家村、赵庄,也慢慢开始成为太钢厂的生活区。
从不锈钢年产10万吨、25万吨、到年产万吨万吨、万吨;从地方小厂到世界级的钢铁企业,这其中,全靠一代代太钢工人们的勤劳工作。
可以说,如果没有那几十年、几万太钢工人的艰苦奋斗以及无私奉献,太钢绝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03生活的苦与乐
程家村、赵庄等太钢生活区,属于典型的国企厂矿社区。
社区居民都是一个厂子的工友、熟人。邻居老张二车间、老李保卫科、老王当师傅手里有五六个徒弟、老范家小子顶了他的班……
一个宿舍区的,基本没有不认识的,即使有,说说各自认识的,也能很快发现,哦~知道,熟。
一起骑自行车上班,一起甩着膀子干活,一起吃食堂,一起下班做饭,一起参加厂子活动,走到哪都是工友、同事,买个菜遇到都可以聊半天,谁家有个事四邻齐帮忙,集体性的生活充满了的人情味。
据说,有一次,赵庄某居民楼,邻居早晨去隔壁家拿东西,敲门后无人应答,邻居以为房主没在家,刚要转身离开,却听到了房间内传来了暖壶摔碎的声音,于是着了急,咣咣咣的砸门,把左邻右舍都惊动了,然后好几个小伙子合力撞开门,发现屋主躺在地上已经意识模糊。赶紧叫救护车,把人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
这种如今不敢想象的事,在当时的太钢社区,却很正常。
熟人社区,充满人情味、活力的社区,这大概就是厂矿社区独有的生活快乐。
当然,有乐也有苦。
最大的苦,其实就是住房。
五六十年代,程家村、赵庄还只是村庄,随着太钢工人的到来,厂子盖了一批平房来解决职工的住宿问题。
后来,一部分人住进了筒子楼,也就是苏联援建楼,这种楼房屋面积不大,自己在走廊搭灶,共用厕所和水龙头,每天下班后,楼道里人声鼎沸,烟熏火燎,极为不便,但是在当时,有楼房住,已经很不错了。
再后来,七八十年代,厂子开始建设四五层楼高的预制板楼,当时分房子,可是厂里工人们最关心的大事,托人、找关系,各种手段使尽,只为能全家搬到宽敞的楼房里。
随着森林公园的不断修建,环境越来越好,周围的居民们又多了一个活动休闲去处。在当时,同样是太钢的,住在程家村、赵庄的人,就是比住在尖草坪、七府坟的人有面儿,没办法,咱挨着森林公园,环境好!
可是,这种骄傲,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成了焦虑。
当年建的预制板楼,墙面开始有了裂缝、厕所水管漏水、墙壁不保暖……自己的家开始变成危房。
而由于厂子减负,不再新建住房,现有房子也是简单维护。这就让社区的居民们陷入了左右为难之地。
一面是熟人社区,生活便利,又挨着环境优美的森林公园旁,一面是对居住的改善需求,以及子女的结婚新房需要,于是一些人不得不选择离开,搬走,而更多人只能坚守,期盼政府能够解决。
这也就是文章开头,那位太钢人向市长信箱写信的初衷。
一个简单的渴望,对美好生活、家园的渴望。
一群一辈子在此生活的太钢居民的渴望。
谁能帮他们实现?
04理想社区
索性,虽然市长信箱没回信,但是政府对此地还是有所规划。
年,赵庄列入了城中村拆迁改造范围,一批老破小住宅要拆,开发商会在原址建新的楼房。
对于期盼已久的居民来说,这自然是极好的一个结果。
人们总是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括住房,包括居住环境,包括教育资源等等,人们又总是害怕改变,早已熟悉了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人情味。
人生就是这样的充满矛盾。
如今看来,对于生活在程家村、赵庄的居民来说,原址盖新房,无疑是个最佳选择。
要住新房,要环境好。
不用离开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社区、熟悉的四邻。
如此,这一次政府的新规划,以及开发商盖的新房,是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渴望。
更有价值的是,新房+熟人社区,是有可能打造出一种更优的社区文化模式,一种最适合我们中国社会的人情味温暖社区。
这就非常值得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