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职业制冰师唱响冰与火之歌央

央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3年,能改变什么?”曾经的首钢老厂区,如今已经变成了京西新地标——首钢园,热火朝天的精煤车间也变成了国家队的冬奥训练场馆。曾经做过轧钢工、维检工、焊工的首钢工人刘博强没想到,几年功夫,他拥有了一个属于冬季运动的新职业——“制冰师”。

北京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要成功举办一届冬奥会,离不开各种熟悉冰雪运动台前幕后的专业技术人员。由于过去我国冰雪运动开展还不太广泛,很多工种是从无到有。不少工作人员也是在这几年间从“门外汉”蜕变成“真专家”的。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刘博强师傅的讲述,一起走近“制冰师”这个神秘的职业。

大家好!我叫刘博强,是一名制冰师。现在在北京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为国家冰壶队的日常训练提供制冰、扫冰和冰面维护服务。在成为制冰师之前,我就是首钢一名普普通通的钢铁工人,轧钢工、维检工、焊工我都干过。直到四十岁,我才第一次接触了“制冰”这个全新的工作。你可能会好奇,从曾经的火中淬炼,到如今的冰上修炼,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跨界?这还得从三四年前说起。

首钢老厂区停产搬迁后,北京冬奥组委入驻了首钢北京园。作为留守下来的转岗职工,我进入了当时新成立的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年初,我看到了公司一则制冰扫冰培训通知。“制冰扫冰”是干嘛的?难道首钢要生产冰棍了么?咱不懂,纯好奇,就第一个报了名。后来才知道,这原来是去首都体育馆学习运动冰场的维护。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用来修整冰场的扫冰车,初步了解了怎样驾驭这个前面带着刮冰刀,长得像大街上的清洁车的大家伙。

也是在这里的培训间隙,我旁观了花样滑冰运动员们的训练,第一次体会到了冰上运动的魅力。后来,我又隐隐感觉到,这次学习可能和首钢园参与北京冬奥会的工作有关。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个明白,把冰场的那些事弄个门儿清!

年6月,首钢园里,由曾经的厂房改造成的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场馆正式投入使用,国家队陆续进驻。带着之前培训时整理出的笔记,我也加入了这“四块冰”的运营维护团队。

而这其中,冰壶馆的维护,则是做好这“四块冰”的精细活儿中难度最大的一个。

冰壶运动,对冰面平整度和滑度的要求极高。任何一点细微的变化,哪怕是一两毫米的落差,都会影响冰壶的滑行走向。场馆内的湿度也影响着冰面的滑度。如果湿度过高,冰上就会起霜,冰面滑度就会下降,这都直接关乎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成绩。

我们看到的冰壶,其实并不是在一片平整的冰面上运动,它滑行在一片凸起的小冰点上。在冰面上制造这些小冰点的过程,就是“打点”。

这要求制冰师身背四十多斤的打点壶,一只手拿着类似于花洒的喷头,以恒定的行走速度和稳定的甩腕幅度,让水滴均匀地落满赛道。一条冰壶赛道全长45.72米,宽5米,打一次点,规定时间是45秒,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甩腕力度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要完美掌握这项技术,只有依靠数以万计的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现在,我的左右臂因为长期打点,明显粗细不一样。不过,能得到不同顶级制冰师的一致认可,再想想那些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员也都是左右胳膊不一边粗,咱这也算职业化一回,值了!

疫情以来,出于防控需要,国家队的集训变成了封闭进行,我们的工作节奏也作了相应调整。每次进馆上冰,就意味着要连续封闭工作14天,期间不能离开园区。今年春节假期,国家队的训练一天也没有停,我也在冰场上度过了成为制冰师后第二个没能和家人团聚的春节。有时候,一天的工作结束,我喜欢留在馆里,看着制冰设备正常运转,一切都好,就感到十分踏实和安心。自己上冰干活的时候,我也喜欢哼个小曲、吹个口哨,消遣寂寞、放松心情。

大年初四,我结束了最近的一轮封闭工作。走出园区,呼吸着早春温暖的气息,也仿佛听到了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的脚步。我心里有一份小小的憧憬:不知道来年的大年初四,也就是冬奥会正式开幕的那一天,我能不能以制冰师的身份,走进冰立方,走上赛场。

为了那一天,我,会继续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