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永钢建厂35周年。
35年来,“钢筋”们陪伴着永钢走过了风风雨雨,我们看过旭日东升,也见过皓月当空,我们看过汩汩流淌的钢水,也听过钢筋欢快的碰撞声······
随着永钢不断的发展,我们共同脉动,共同见证,共同受益。为庆祝永钢建厂35周年,我们征集到了一些先辈们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静静聆听先辈们当年的故事,重温当年艰苦奋斗的岁月。
一张照片,一种怀念。
一个故事,一段记忆。
上期我们听了三十五载奋斗路|永联轧钢厂是这样来的······钢厂办成后,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今天就给大家讲述一下永联轧钢厂建成后发生的故事。
永联村的轧钢厂建成后,起了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沙洲县永联轧钢厂。原以为万事俱备,永联的轧钢事业可以正式起步了,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钢铁是国家的大工业,一个村办的轧钢厂要想获得办厂批文,可谓是“白日做梦”。
当时,创始人吴栋材专门打了申请办厂和厂名的报告,由工业厂长王明德送给沙洲县冶金公司的经理,可不曾想到碰了一鼻子灰,这位经理大笔一挥批了八个字:无米之炊,不同意办。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个工厂没有名字只能是黑厂,没有人敢和他做生意。看着冶金公司领导的批示,吴栋材心里犯起了嘀咕:上马吧,冶金公司领导都“不同意办”了,还能让他重新批示不成?但是,因为一个批示就放弃永联发展的大好机会,吴栋材不甘心,彻夜难眠。
此路不通,那就只能另谋他路。经过一番打听,吴栋材了解到县供销社的工业公司有权批厂名。于是,他主动找南丰供销社合作,以供销社合资厂的名义,批了个“永联五金建材厂压延分厂”的厂名。就这样,吴栋材另辟蹊径,终于申请到一个合法的厂名。
厂名批下来了,看着简陋的厂房和设备,吴栋材又犯了难。一个钢厂,光有一个厂长和一帮工人是不行的,必须要有管理人员和资金。可在永联村,别说是管理人员,小学毕业的人都屈指可数,上哪去找懂管理的人呢?而资金,又一直是永联村的缺口。为解决人才和资金问题,吴栋材打起了供销社的主意。
吴栋材兴冲冲地往供销社主任王文龙家赶。
“王主任,我想问你借点东西。”
“老吴,你说,借啥?”
“借钱借人。钢厂刚办起来,缺流动资金和懂管理的人,现在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想从供销社借一笔钱,再调几个人到厂里去。”
“好啊,我们供销社的工作不就是支工支农嘛,这个忙我帮。我给你调一批供销员过去。钱呢,我们出30万,不算借给你的,算我们供销社入股。”听到王文龙的回答,吴栋材脸上露出了笑容。
就这样,南丰供销社19名供销员来到了永联村,成为永联钢厂第一批管理员,为钢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巨大的钢铁市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吴栋材脑子快、思路活、懂策略,强强联合固然好,一强一弱的联合也不错。这一着好棋,为一家大钢厂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风雨如歌,耕耘如虹
这个新生的小小轧钢厂
在几番折腾之后
终于名正言顺展开发展之途
轧钢厂的“正名”之后
又发生了哪些新故事?
且听下回分解!
编辑:万海娟
音频:万海娟张银慧严宗玮
出品:像形文化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