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辈子,有很多事情难以忘怀,也有很多事情随风飘远。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些日子。我的知青经历,是我人生中最深刻的记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时隔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得,我是年1月17日乘坐知青专列离开北京的,在月台上和父母亲人挥泪告别的那一幕,我永远难忘。那天,我看到父亲眼里闪动的泪花,我也看到了母亲笑比哭还难看的表情。当时只有十六岁的我远离家乡和父母,父母真的是放心不下。
图片来源百家号正版图库历时三天两夜,下了火车换乘汽车,最后步行十五里山路,跟着为我们拉行李的毛驴车来到了插队落户的目的地—陕北延安地区的刘家圪台大队,我们四名男知青和三名女知青被分派在刘家圪台大队第一生产小队插队落户,队部院子里的那两孔破旧的土窑,成了我们临时的家。
第二生产小队的自然条件比一队差一些,分配在二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只有五个人,三名男生两名女生。
刘家圪台大队是一个很小的自然村,全大队就两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小队不到三十户人家,全大队的总人口加上插队知青一共二百人。散落在沟坡上那一孔孔破旧的土窑,就是刘家圪台大队乡亲们的家。
乡亲们的生活虽然很贫穷很艰苦,可我们来到刘家圪台大队的第一顿晚餐还是不错的,酸菜炖洋芋,萝卜炖豆腐,主食是荞面饸饹。乡亲们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却拿出来招待我们这帮北京知青。后来亲眼看到了乡亲们吃的是菜团子和糠团子,我们心里真的说不出是啥滋味。
刘家圪台大队之所以贫穷落后,一是那里偏僻闭塞,二是那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前是一条泄洪沟,周边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几乎找不到一块平坦的地方,要想改变那里的贫穷面貌,并非易事。
当时正是寒冬腊月,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队里为我们安排了住的地方,上级为我们发放口粮,按理说我们应该是吃住无忧了,可我们还面临着一个大难题,那就是烧柴问题。队里的秸秆不多,能烧火的只有秫秸,其他的比如谷草和玉米秸秆,队里要留着喂牲口,是绝对不能当柴烧的。烧炕做饭的柴火,只能想办法解决了。
我们来到刘家圪台大队的当天,队里的郭队长就给我们挑来了两担秫秸,让我们烧炕取暖和做饭用。到了第六天,秫秸就所剩无几了,郭队长就告诉我们说,让我们跟着他去打柴,不去打柴,别说烧炕取暖了,做饭都没柴烧。
春节前的那段时间,我们七名知青跟着队长去打了十三天烧柴,每次每个人只能挑回两小捆荆条、酸枣树枝和茅草,一天打一次柴累得半死,单程就要走十多里崎岖不平的山路呢,何况还要爬到悬崖峭壁上打柴。打柴的那种苦累,没有亲身经历,我说出来也有人不会相信。我们来到陕北接受再教育的第一堂课,那就是打柴。
记得是年初秋,一连下了好几天雨,我们提前存放在窑里的烧柴都烧完了,堆放在外面的烧柴全都湿透了,根本就点不着火,郭队长到我们知青点来玩,看我们不能做饭了,他就回到家,让他家二女子给我们背来了一捆干柴。事后说起给我们送柴的事情,郭队长说原本他要给我们送烧柴的,可觉得一捆柴太少,他不好意思给我们送来,才打发他家二女子给我们送来了。
那年秋后,我们借了队里的架子车,跑了八十多里路(单程),到煤窑上买来一千斤碳(煤),回来后我们给郭队长家送去了两担,差不多有二百斤。郭队长说他家那是第一次用煤炭做饭,他家从来都舍不得花钱买碳。
见证了乡亲们生活的艰难,我们北京知青都在积极想办法改变刘家圪台的贫穷面貌。首先,我们把坡地修建成了平坦的梯田,在沟坡和不能耕种的土地上栽树防止水土流失,还在村西那条泄洪沟里修建了一条拦水坝,把山洪拦在了山沟里,解决了乡亲们冬春季节吃水难的问题,春天栽红薯也有了取水的地方,乡亲们还可以到那里挑水浇菜。
图片来源网络(人生之路剧照)只可惜那条拦水坝太矮,我们选择修建拦水坝的位置也不合理,蓄水量很有限,根本不能满足栽种和灌溉用水的需求。我们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想在山沟里修建一座小型水库。
一直到了年春天,我们在刘家圪台大队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就一名女生因病回京,其他人都没离开,两个进城当工人的名额也都让给了其他大队的插队知青,我们真得很想为乡亲们做点事,谁都不想第一个离开刘家圪台。可修建小型水库的打算始终不能实施,一是县里和公社干部不同意也不支持,二是我们队里人力物力有限,这么大的水利工程单凭我们几个知青和社员们根本无法完成。
看看我们的计划成了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大家也都泄气了。那年秋后,有一名女生到公社供销社当了售货员,一名男生去县里的轧钢厂当了工人,另一名女生转户去了旁的大队,我的好同学王建国也回北京看病去了。我们一队知青点还剩下了两个人,包括我这个小组长。
那个冬季农闲,我俩除了打柴就是带领社员们开荒修梯田,干不成大事情,就干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吧。
年秋天,刘家圪台大队得到了一个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大队书记刘富贵推荐我去师范读书。我觉得自己是小组长,我同学王建国的身体又不好,就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给了王建国,我还想着等下一次的机会呢,可以后再也没有推荐上大学的机会了。
年的春节,刘家圪台一队知青点就我一个人了,刚进了腊月不久,郭队长就劝我回北京过春节,我爸妈也写信来让我回去过春节,当时我的心里很矛盾,留在陕北过年吧,就我一个人,怪寂寞孤单的。回北京吧,我爸妈又免不了唠叨,别人都招工进城了,我却还留在陕北,我爸妈都很生气,说我死脑筋,不自量力,又干不成啥事,白白在那吃陕北老乡的口粮。
想想也是,乡亲们把最好的东西都送给我们北京知青吃,我们并没能改善刘家圪台的贫穷面貌,真得很惭愧。留在陕北,我也确实无力改变现状,想离开,暂时又没有招工名额,我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
大年三十那天一大早,刘书记的婆姨给我送来了四个白馍,还有一块黑豆豆腐,她说她家磨的豆腐,让我尝尝。还有两位老乡给我送来了炖菜和白馍,还说让我去他们家吃年夜饭。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候,好几位老乡端来了饺子,有白面的,有白面掺了玉米面的,各种各样,五花八门。郭队长的二女子也给我送来了一碗土豆馅的饺子和两个白馍,她还帮我把吃不完的饺子和白馍都放在一个瓷盆里,告诉我放在不热的地方,不要放在炕上。
看着那大半盆饺子和白馍,我心里很温暖、很感动也很惭愧,乡亲们都这么关爱我,我并没给乡亲们办成什么大事情。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我正要准备晚饭,郭队长家的二女子郭秀秀又来到了知青点,她看我蹲在灶坑里要生火,赶忙把我拉起来说:“文昌哥(我的名字叫张文昌),哦(我)爸妈说你一个人过年不热闹,让你去我家吃年夜饭,咱们一起过年。”
我原本不好意思总给郭队长家添麻烦,可郭秀秀硬是把我拉到了她家。那顿年夜饭还算丰盛,郭队长给我倒了一茶盅烧酒,我两口就喝了下去,队长婶子和秀秀都给我夹菜,还说让我少喝酒。不知是感动还是想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吃罢年夜饭,队长婶子端出来半瓢红枣和两把炒花生,还端来了茶水。郭队长好像有点喝多了,他摇晃着脑壳说:“文昌,你也别难受,再有招工名额,你就进城去当工人,实在走不了,就留下来做我家的女婿,秀秀长得也不难看嘛……”
那天我喝了两茶盅烧酒,也有点醉了,郭队长的话我也没往心里去,喝了一碗茶就回知青点睡觉去了。
第二天日头都老高了,我才懒洋洋地睁开了双眼,长到二十四岁,那是第一次知道醉酒是啥感觉。我刚打开房门,秀秀就来了,她说她妈让她过来看看,看我起来没有。秀秀帮我烧火馏好了头一天没吃完的饺子,盛到碗里,端到炕桌上,一直看着我吃完,又帮我刷洗完碗筷,她才回家了。看着秀秀离去的身影,我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和失落。
年5月份,我招工到县土产收购站工作,在刘家圪台大队插队落户生活了八年多,我含泪和乡亲们告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刘家圪台。那天,郭秀秀哭了,哭得很伤心,看着她泪流满面的样子,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
说句实话,相处了那么久,郭队长一家人对我又那么好,我从心里也很喜欢郭秀秀,也深深爱上了这个淳朴善良的陕北女子,突然要分别了,什么样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我也有过留下来做郭队长家女婿的想法,可最终还是现实打败了爱情,主要原因一是当时的城乡差别确实很大,二是我父母也不同意我在农村结婚成家。
那年冬季,也就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考上了延安师范,毕业后在陕北当了三年中学教师,最终回到了北京。
离开陕北的时候,我回到刘家圪台看望了大队刘书记和郭队长一家,那次回到刘家圪台,郭秀秀已经是两个娃娃的妈妈了,而我却还没处对象呢。
当前,我还和郭秀秀保持着联系,她一直拿我当她的亲哥哥看待,我也时常回陕北看看,因为那里有我洒下的汗水和留下的青春足迹,还有我朦胧的爱情和对我恩重如山的乡亲们。
影视剧照,图片来源网络时隔这么多年,我至今难忘在陕北插队落户的点点滴滴。第二故乡,是我今生永远的牵挂和难忘的回忆,在陕北经历的那段知青岁月,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作者:草根作家(根据张文昌老师讲述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