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提出,一百年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吃不饱穿不暖、一年只能吃一顿肉”到“吃穿不用愁、顿顿都有肉”,从“蜗居”到“优居”……贵州老党员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们眼中的社会巨变见证了“伟大飞跃”。
多彩贵州网聚焦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家庭,讲述交通、住房、教育等民生变迁,特推出系列报道。
01:29“这张照片拍摄于年。”秦和宝是江苏丹阳人,在贵州已有半个多世纪,说起话来仍带有吴侬软语的调子。
11月12日,老人坐在窗边的木椅上,翻到一张拍摄于60多年前的老照片,喜不自禁。
照片中,年轻时的秦和宝骑在一辆摩托车上,笑得灿烂。身后,是天安门城楼。
遵义市总工会退休职工秦和宝
那年,24岁的秦和宝,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应邀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
“我是农民的儿子,旧社会的放牛娃,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聊到过去,感慨万千,童年记忆是灰暗的,他常常梦到被日本侵略者追杀。
新中国成立后,秦和宝经人介绍,到上海伟成纺织五金厂当学徒。他很刻苦,白天在工厂学技能,晚上在夜校培训班学识字。3年时间,他逐渐通晓各种机械性能,并掌握车、钳、刨、铣的过硬技术,成长为一名5级钳工。
年,作为技术骨干,他入选“三线建设”支援贵州的名单。
有人问他:“贵州很苦,你怕不怕?”
“再苦我都不怕!”秦和宝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吃饱穿暖的日子,“和平的中国,哪儿都是好的。”
于是,他从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上海,来到了当时遍地茅草房的遵义。
秦和宝翻开《遵义市公运简史》向记者讲述工业历史
当时遵义不过5万人口。遵义电厂发电量只有千瓦时,仅够供工厂使用。当地人称做“市中心”的中华路,两边茅草屋,老百姓连电灯都还没用上,一到晚上,整座小城就黑压压的一片。
遵义通用机械厂担负着加工生产全地区大型农具和厂矿机械设备的重要任务。当时设备简陋,秦和宝和同事们一起改良机床设备,采取“蚂蚁啃骨头”的方法,用小车床生产大型机械和水利排灌设备。
在试制土轧钢机时,唯一的资料就是一张示意图,秦和宝主动和工程师、技术员、老工人共同研究,连续苦干几夜,终于试制成功。这部土轧钢机被送到北京工业展览馆展出,中央冶金工业部著书向全国各地介绍。
仅一年,秦和宝就实现技术革新62项。
年10月,秦和宝获建国70周年纪念章
年,贵州遇到旱灾,秦和宝被抽调到遵义地委抗旱指挥部担任农机修理负责人,为灾情严重的县份修理了大批农业生产机具和排灌机械。
“连续7年,我在遵义地区13个县市间奔走。”秦和宝说,由于工作繁忙,他几乎无暇照顾子女,“那时候我每月能领50多元的工资,在当时算高工资了,没让4个孩子从小吃过什么苦。”
秦和宝一家(受访者供图)
起初,秦和宝一家住在厂区的房子里,没有暖气、煤气;后来,搬到步梯单元楼,装配了有电热管的水箱,冬天生一个小煤炉取暖;再后来,又有了电热水器洗澡,空调取暖。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路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改造,路面拓宽,道路中加设了隔离绿化带,道路两旁的高楼也迅速修建起来。年,苟家井等市场兴起,中华路成为遵义最繁华的商业街,白天车水马龙,晚上流光溢彩。
年,秦和宝从遵义市总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休。退休后,秦和宝常跟老伴回老家探亲,或去外地旅游,“不管是交通,还是城市建设,贵州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了。”
天气好的时候,秦和宝去凤凰山公园晨炼,遇到不少退休的老年人,一起爬山、聊天,结交了不少朋友。凤凰山空气中弥漫着湿润且清新的草木气息,让人神清气爽。
“姥爷,这就是环保生态呀!”秦和宝最大的外孙女在一家企业做环保工作。秦和宝那个年代没有“环保”概念,外孙女跟他解释,“环保就是,树林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好。环保让生活更美好。”
秦和宝听罢笑呵呵说:“是啊,生活越来越美好。”
记者:李思瑾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