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刘博强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为团队制冰工作点赞。
2月18日,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赛程已接近尾声。忙活了十几天的刘博强终于有机会喘口气,站在“冰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旁边,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44岁的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从濒临失业的轧钢工,摇身一变成为如今颇为抢手的制冰师。
年,北京首钢园区全面停产。眼看着厂区里的不少车间,被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场馆取代,刘博强有过迷茫、有过困惑。
只能自己去适应环境,不能让环境来适应自己。刘博强深思之后,决定转型。年7月,单位安排他去首都体育馆参加制冰技术培训。“人家都说隔行如隔山,我算是真正感受了一回。”3个月的日子,刘博强过得非常“苦”,每天学习10个小时。“我经常给自己偷偷增加学习量,为了学会制冰技术,我啥苦都能吃。”学成归来后,刘博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国家队提供训练场地保障。
年7月,刘博强又开始“进军”冰壶场地制冰。“冰壶对冰面的要求可比其他3个项目对冰面的要求高多了。冰壶场地并不光滑,冰面有很多凸起的‘小点’,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刘博强说,这些“小点”关系到比赛的胜负走向。
刘博强告诉记者,在冰壶国家队训练前,他要拿着类似花洒的工具在平滑的冰面上均匀喷洒水珠。这些水珠在冰面遇冷凝结成冰点,以增大冰面与冰壶的摩擦力。擦冰运动员通过冰刷快速摩擦,擦掉冰点,使冰壶运行速度更快,还能影响冰壶行进方向,最终使其抵达指定位置。
“冰点要均匀,不能忽多忽少。一趟下来要给好几条赛道洒冰点,胳膊都快抽筋了。”跟着国际顶级制冰师学习,刘博强进步很快。为了加快学习进度,他还苦学英语。“多学一点是一点,我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技术学到手,更好地为国家队服务。”刘博强的学习态度和进步速度,得到了国际顶级制冰师的认可。随后,刘博强又跟随国际顶级制冰师,加入了北京冬奥会冰壶赛场的冰面保障团队。
进入“冰立方”后,刘博强又发现了“新天地”。高温、高湿的“水立方”变成低温、干燥的“冰立方”,并不是降温和结冰这么简单。
“冰壶比赛对现场温度的要求非常精确,如果湿热空气进入赛场,造成冰面起雾,就会影响比赛。”刘博强向记者透露,“冰立方”除了搭建冰架以外,还增加了除湿系统、室内外空气隔离设施等硬件,以实现“水冰转换”。
北京冬奥会期间,刘博强除了在“冰立方”制冰,还经常拿着温度计到处“转悠”,用小本子记下赛道冰面温度、冰面以上1.5米处温度、看台温度等各种数据,以便将来独立工作时作为参考。
“能参加这项工作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在为国家作贡献的同时,我通过国家游泳中心的‘水冰转换’,领略了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魅力,见证了冬奥会上的‘中国智慧’。”刘博强说,“今后,我还会在制冰师这条道路上继续深造。北京冬奥会带动了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我这份职业的发展前景肯定会更广阔。”(来源:陕西日报记者:田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