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钢铁行业“切分王”的人生新攀登
编者按: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极少说豪言壮语。
但每个普通名字的背后,都有说不尽的感人故事。他们在普通的工作中追逐梦想,在平淡的坚守中实现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人生,他们有着同样的身份——共产党员。
哪些瞬间让他(她)震撼、感动、温暖、幸福?在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杨延,首钢水钢公司钢轧事业部轧钢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中国钢铁行业的“切分王”第一人,经过30多年潜心钻研,开发出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切分工艺,累计为企业节约、创效数千万元。
对于杨延来说,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
他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和研发团队在五线切分新工艺轧制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实现批量生产。
“五切分轧制技术是一项新技术,可以同时把轧件轧制成五根成品,不仅产量高,且节约能源成本,给公司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杨延介绍。
年出生的杨延,看似瘦弱,却给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注入了不可或缺的能量。
时间追溯到年,杨延从华东冶金学院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后,走进了当时令不少人羡慕的水钢公司原第二轧钢厂(现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钢轧事业部)。
刚参加工作时,他被安排在生产一线当加热工、操作工。“我的梦想是成为工程师干技术活,结果却在一线干体力活,当时情绪十分低落。”杨延回忆。
但杨延善于动脑,凭着在技术上不断探索、不断攀登的韧劲和对轧钢工艺的执着,年,他被调到生产技术科,从此与轧线结下了不解之缘。
轧线切分,就是将加热后的钢坯一次切分成两根或两根以上的钢筋,听起来并不难,但实际上却牵扯到各项生产参数与工艺流程。每多一个切分数,在同能耗前提下,可以提升30%产量以上。此前,在国内钢铁企业中,很少有人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但杨延不服输:“外国人能做得出来,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自此,他就与棒材切分“杠”上了。
年初,为了能开发出二线切分工艺,杨延经常加班,一干就是两三天不回家,从开发到设计,从试轧到工艺改进,不到一年时间,二线切分工艺就取得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当年投产便让水钢钢材产量单线提高38%,年直接经济效益达万元。
紧接着,三线切分工艺开发成功并再获国家专利,一经投产,水钢钢产量由建厂时的年产40万吨一跃上升到万吨。
年,开发四线切分工艺的任务再次落到杨延的肩上。
用什么方式切分?什么工艺装置?他与同事连续奋战。
年4月11日,水钢二轧厂车间,人们目光随着杨延的身影移动,大伙儿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四线切分能否成功,就看当天的试轧。
当第一根红钢从加热炉缓缓推出,咬入粗轧机组第一架轧机,杨延弓着身子,目不转睛地盯着红钢头部,粗轧、中轧、精轧……
终于,轧件在精轧机组被一分为四,呼啸着奔上了冷床。
“成功了,成功了!”杨延猛地一挥双臂,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四线切分工艺的开发成功,填补了国内多线切分工艺的空白,为水钢公司节约了近千万元的技术引进费,年,这项技术荣获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受到同行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