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冷轧车间里有位老中医通过望闻

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

通过“望、闻、问、切”可以巧妙查找到设备故障。在工人的坚守下,车间产能快速增长。

人物速写

人物速写:李健利,33岁,泰山钢铁集团冷轧部轧制车间主任。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着灰色工作服,伏在轧辊前检查的李健利眼神专注,因为任何细微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生产。

“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技能,而对于钢铁冷轧车间里的工匠来说,问诊对象则是设备和产品。

10月17日下午,泰山钢铁集团冷轧部轧制车间里隆隆作响,钢铁工人正干得热火朝天。两台轧机生产线满负荷快速运转着,高空中无人驾驶的冷轧行车抓起重达数吨的钢卷缓缓移动。在检查完新产出的成品钢卷品质后,冷轧部主任李健利一脸喜悦。

这个轧制车间钢卷日产能达到吨,然而放在几年前,日产只有吨。经过设备升级改造、精度调整等一系列措施,车间产能不断提高。听起来简单,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人们具备超强的责任心和操作技能。在这期间,车间主任李健利与其说是生产带头人,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

“问诊把脉”

李健利成为钢铁工人时才18岁,到29岁就已经担任了车间主任,也是这里最年轻的车间主任。上任初期,正值车间生产的低谷时期,生产效率落后制约了整体产能。

效率低的原因出在哪儿?李健利发现,问题其实就出在设备上。那时,生产线上常常出现“断带粘辊”这一生产事故,李健利形象地比喻:“就好像是擀面条时,面皮粘在了转动的擀面杖上,因此面皮断裂。”最多的时候,车间一个月会出现30到40次断带事故。一旦出现断带,必须要停止生产更换辊子,造成时间、物料上的损失可想而知,效率和产能因此降低。

年李健利刚上任不久,一天凌晨3点多接到一个紧急2号轧机因安全销断裂造成“断带粘辊”,生产被迫中断。挂断电话后,李健利立马和机长、设备管理员赶到车间,现场检查设备并商量方案改造。“当时压力很大,一心想着赶快恢复生产。”经过“问诊把脉”,李健利想出了一个从没用过的办法:将安全销加粗1厘米同时更换位置。本想着试试看,没想到这个“急方子”十分奏效,这台设备的安全销再也没出现过问题。

“棒击听钢”

除此之外,由于生产过程中温度过高造成轴承受损等情况也很常见。李健利总结,这些其实都可以通过在操作中及时调整设备精度和轴承间隙来避免。

轧制车间是冷轧部工艺要求非常高的车间,在这里,轧钢工能把一块厚度2.5毫米的钢板轧制到0.15毫米,接近一张A4纸的厚度。如此薄的钢板如何做到不断钢,靠的是过硬技术和丰富经验。

钢板薄而不断,靠的就是“望、闻、问、切”的本领。李健利在车间现场演示了这些本领,通过用一根棒子敲打带钢,通过震感能够感受到带钢的松紧,及时调节,让带钢更加平整,避免“断带粘辊”的发生。

对于过高温度造成的轴承损坏,李健利也能提前预知。这要通过闻设备的气味来判断是否出现轴承高温或者出现轴承异常,通过观察轴承的颜色来判断是否出现窜辊,或者是欠润滑和轴承质量原因造成的轴承烧损。李健利说,生产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细微的原因,通过“望、闻、问、切”的细微诊断法,可以巧妙判断出设备运转情况,查找到原因。

在李健利的传授下,如今车间里的每位工人都掌握了扎实的“棒击听钢”绝活,通过“望、闻、问、切”给生产保驾护航。

工匠精神

一名优秀的工匠既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要具备出色的创新能力。车间里的1号轧机乳化液风机管道的油雾排放不畅,环保一直不达标。今年9月份,车间决定对这一管道进行改造。由于以往的管道设计不合理,加上管道里存积了大量的油泥,给改造带来了很大难度,而且油泥极易燃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

改造同时要兼顾施工安全,李健利这次“开方”的压力可想而知。相比于原来的管道,李健利设计的新管道走向更加合理,油雾排放更顺畅;为保障安全,他让施工组提前做好了消防措施,在切割过程中不断向切割面喷水,必要时还需要人员进入管道全程监护。最终,经过20天,管道改造工作顺利完成,现在的生产环境更为环保。

在李健利及团队人员的坚守下,车间生产中故障出现次数大幅下降,产能快速增长。年车间实现了日产吨常态化,年实现日产吨常态化,年实现日产吨常态化,现在这一轧制车间正在向日产吨冲刺。是什么使得这一数字不断攀升?源于工人们执念于细节的态度,以及不断革新的勇气。

(济南日报融媒报道组王飞张宪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