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桥见证三代包钢人的时代变迁

昆明治疗儿童白癜风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7901/

昆河中桥,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成为包钢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天早晚都有数万人从昆河中桥走过。   如果说,昆河中桥承载了几代包钢人建设包钢的青春与梦想,这座桥,更是见证了包钢和包钢人的风雨历程。“自行车大军”成为包钢职工的代名词   拍摄于年的一张资料照片显示,当时的昆河中桥上,包钢人是走着去包钢上班的,路上人流稀疏,仅有几辆自行车显得格外显眼。   “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末,包钢人还是步行上班,骑车子的人很少。”今年70岁的退休职工刘书庆是年部队转业到包钢参加工作的,从宿舍到工作单位——包钢无缝厂,每天上下班都是结伴走路的。“单程走一个钟头多一点,到了冬天,都带棉帽子,穿着皮袄,三四个人搭伴儿走,风大的时候刮得你都得戴上风镜。”那时上班路上,许多人都是走着,骑自行车的很少。“那时的自行车比现在的高级轿车都要奢侈,一则是没钱,二则是凭票供应,即便是有钱,也未必能买得到。”   时间流淌到年,同样的昆河中桥,由日本摄影家久保田博二拍摄的一张包钢上班潮照片被广为传播,在这张照片上,人们骑着自行车上班,路上已经是人山人海。从照片上清晰可见,场景是包钢职工进入中桥的一段,这是宽阔的钢铁大街最窄的一段,昆河的防洪堤依然可见。照片中人们穿的服装各异,绝大部分是当年常见的蓝黑色衣服,在一片素色当中,一个穿浅红色衣服、带着红白相间拉毛围脖女子的背影非常突出。拉毛围脖是当年最好的服饰,不亚于现在的奢侈品LV、爱马仕。马路上,看不见一辆汽车。人们骑的自行车基本都是黑色。那时候,自行车是每个家庭生活奋斗的目标——三大件之一。   同样是隆冬季节,12月5日早上7点,驾车行驶在钢铁大街,包钢炼钢厂安环部部长赵进伟看着穿梭行驶的私家车、通勤车、自行车,回忆起三十年前全员骑自行车入厂的壮观情景,感慨万千:“大家都是朝一个方向走,多数是骑自行车,有摩托车也是少部分。我们都穿得非常厚,手套、棉袄,就是这样也不行,记得有一次过春节,走到中桥这儿,那个风刮起的沙粒打在脸上生疼,都想掉头往回走。”   每到上下班,昆河中桥的自行车大军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而每个人车子上夹带着的饭盒,更是那时候的“标配”。或是在车把上挂着,或是在后车架上夹着,大家都带着饭盒,到了单位统一在锅炉里或暖气管上热饭,摆成“饭盒阵”,那是他们的午饭。   这是赵进伟这一代包钢人的记忆,也是刘书庆那一代包钢人的记忆。“年转业,第二年无缝厂投产,我们在上岗前被安排到鞍钢学习了一年,第二年回来上岗。那时工厂的生产条件比较差,到冬天最冷的时候都没办法生产,只好放假。”从入厂就从事管箍加工的刘书庆说,当年生产设备也相对落后,对工人的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之后,无缝厂新上了数控设备,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   年,包钢职工人均产钢量不到17吨;包钢全年生产钢坯只有90万吨,还不足现在包钢一个月的产量。给赵进伟印象深刻的是,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包钢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基本没有太多变化。三座高炉炼铁、炼钢主要以平炉为主,轧钢线上也只有少数规格和品种的无缝钢管、工槽钢和热轧窄带钢等产品支撑,包钢还没从出售钢坯的原始困顿中完全走出来。   年的昆河中桥,如潮涌般的人流都是骑自行车上班的包钢职工,“自行车大军”仍是主力。到年,昆河中桥上,是开汽车、骑摩托车、电动力和自行车上班的人们。   出行方式多样化三代人不变的是包钢情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包钢新增装备的速度开始加快,以4号高炉为代表的“三大工程”相继建成。21世纪,连铸工艺代替初轧工序成为主流……流程更短、效率更高的生产格局,推进包钢装备现代化初露端倪。从照片上也可以看到,包钢钢铁产量大幅增加,而上班的人却没有以前多了。   近20年间,包钢的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轧钢生产线的投入更加着眼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目标,先后建成了高速线材、热轧卷板、冷轧薄板、宽厚板、百米钢轨等一大批生产线。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葛洲坝水利枢纽、秦山核电站、黄河小浪底工程、三峡大坝及库区、北京奥运会场馆等标志性建筑,以及大庆、胜利、辽河等著名大型油田,包钢产品都以其优秀品质挺起脊梁。京沪、武广、青藏铁路,都有包钢钢轨接受着极速极寒考验……   年参加工作的包钢炼钢厂综合部职工罗晓龙作为第三代包钢人,他说自己赶上了好时候、过上了好日子。每天开车上下班,到停车场坐摆渡车到厂门口,设备也是智能化。“我们厂目前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协同化、智能化生产管理,ERP平台可以看到整个生产流程的各项数据,目前正在推进的无人值守泵站、自动开浇技术等,会将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更推进一步。”   时光荏苒,40年过去了,在这条因包钢而命名的宽阔街道,你再也找不到当年久保田博二镜头里浓缩包钢以及当时中国钢铁工业缩影的影像踪迹。   如今的昆河中桥,道路宽阔、风景如画,行走其中的人流、车流个性鲜明,与桥共同成为一道风景。   40年来,钢铁产业经历了由简陋高耗、粗老笨重到高效智能、节能环保的巨大转变。   从包钢建厂至今,包钢职工上下班的“洪流”始终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流动在昆河中桥的上班一族,同样是骑车上班,内涵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于新一代包钢职工罗晓龙来说,企业技术、成了职工思想同步升级换代,骑自行车成了他们健身的一种方式。   “无缝厂现在更名为钢管公司了,听说产品已遍布祖国大地,还出口国外,虽然退休这么多年一直没机会回去看看,但一想到现在的包钢厂区景色美、设备新、产品强,我的心里就非常高兴、自豪。”从入厂到现在,刘书庆在包头的近50年的岁月都与包钢密不可分,他无时无刻不   时代的变迁,提升的是包钢的设备、技术,靓丽的是昆河中桥沿途的风景,不变的是包钢人40年如一日的钢铁情怀。(包头日报记者张建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900.html